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可如今,很多鄰里之間缺少互相幫助的熱絡,也失去見面時相互打招呼的熱情。但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老人會打破鄰里隔閡,依舊維持著鄰里之間的熱絡。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在合肥走訪多位老人,聽他們說說如何打破隔閡,把鄰里處成“親人”。
赴百家宴吃出鄰里情
今年60多歲的楊大媽住在合肥家家景園社區。連續五年,家家景園社區都會舉辦百家宴。臺下一字擺開十幾張桌子,每張桌子上擺放著一盤盤鄰居們親手做的美味佳肴,臺上有各種各樣的表演,詩詞歌賦,好不熱鬧。
“百家宴辦得挺好的,我們社區每年都有百家宴,這是我第五年參加百家宴。”楊大媽向記者介紹到,今年百家宴她做了紅燒雞和涼拌菜,桌子上的菜大家吃得都很快,“看來大家都很喜歡吃。其他人做的菜我也嘗了,我也很喜歡。”
回憶起第一次參加百家宴的場景,楊大媽記憶深刻。“那個時候我在社區舞蹈隊,有一天我們正在跳舞,社區工作人員過來告訴我們有百家宴活動,希望我們能參加的同時,還上臺表演才藝。我們當時非常高興,就都參加了,第一年我們表演的是健身球,我印象非常深。”
從健身球開始,楊大媽和百家宴結下了不解之緣。之后的百家宴上,楊大媽和她的舞蹈隊先后表演了《愛的奉獻》《東方紅》和《南泥灣》。2019 年,適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楊大媽所在的舞蹈隊跳起了《我和我的祖國》獻禮祖國七十華誕。楊大媽的舞蹈隊在百家宴上頗有名氣。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五年間人數翻了一倍。
當然,百家宴最重要的還是吃。楊大媽告訴記者,百家宴也是個偷師的好時機。“我們在百家宴里面吃到別人做的好吃的,就會問他這道菜是怎么做的,自己回家試著燒。有一年我們在百家宴上遇到一個老人家做的紅燒肉特別好吃。我們整個舞蹈隊都去問他這道菜是怎么做的,加了什么佐料。”
“百家宴辦得很好,原來大家雖然是鄰居,但見面可能只是打個招呼,平時也沒有什么往來。通過百家宴,大家相互認識了。在百家宴吃到一道好吃的菜,互相一問才發現燒菜人原來是一棟樓里面的鄰居。現在我出門買菜還會問我鄰居要不要一起去,有的時候沒空買菜還互相帶。”
提到現在和鄰居之間的關系,楊大媽心里很開心。“我們社區還有一些其他項目,比如過年時社區會買面,叫我們一起來蒸大饃,端午節時還會一起包粽子。這些活動讓鄰里之間相互熟悉,關系越來越好。
留鑰匙以信心換真心
“我們平時都很客氣的,即便一開始不認識的鄰居在樓道里碰到了,也會打個招呼,就這樣慢慢熟悉起來。”被問及怎么和鄰里變得熟絡,居民張阿姨向記者講述了經過,“現在大家都相互關心體諒吧,社區經常舉辦包粽子包餃子活動。上班的沒有時間參加也吃不到,但他們都會留著帶給大家。我們在農村帶回來一些特產,也會想著分給樓道里的鄰居們,就這樣一來二去大家關系就很好了。”
在和張阿姨溝通中,記者了解到張阿姨在鄰居家放了一把備用鑰匙。談到這把備用鑰匙,張阿姨認為這不僅僅是相互間的信任,也給自己幫了大忙,“有一天上午小區停水,我打開水龍頭等水來。等著等著我就忘記了這件事,去了朋友家。沒想到我剛出門,水就來了。一開始大家還沒發現,后來水從我家里漫了出來,樓下阿姨發現之后就趕忙找我電話,找很多人問了我的電話才聯系上我。之前因為我們關系都非常好,所以我在樓下阿姨家里留了一把備用鑰匙。那天等我中午回去的時候,我發現樓上好幾家的爺爺奶奶都在幫我們家清理水,而我趕回家時家里的水基本上都被清理得差不多了。我覺得是一種彼此的信任和默契吧,讓我們愿意把我們的鑰匙放在鄰居那里。
跳舞蹈擦出友誼之花
家住合肥丁香社區的吳阿姨可著實是個大忙人,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排滿了舞蹈課。但也正因為舞蹈課,讓她和鄰居張姐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好。
吳阿姨告訴記者,當初她退休的時候,來到社區辦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社區工作人員得知吳阿姨有過跳交誼舞的經歷后,向她介紹了丁香社區現有場地和設施,希望她能多帶幾個同伴一起讓這里熱鬧起來。熱心又外向的吳阿姨便開始張羅著這個舞蹈隊,“這段時間張姐和她兒媳婦鬧矛盾,我想倒不如把張姐叫出來和我一起跳跳舞散散心,心情舒暢了,家庭關系自然就緩解了。”
舞蹈慢慢跳出了氛圍,關系也慢慢變得融洽。“我們在外面請來了舞蹈老師教我們,老師每次只能教我們一會兒,剩下的時間要我們自己去練。”就這樣,吳阿姨所在的舞蹈隊走出社區,參加各種演出,也多次獲得比賽獎項。“后來我們代表蜀山區獲得體育節比賽一等獎,還去過北京參加比賽,得了一等獎。”說到這里,吳阿姨抑制不住興奮。
團隊用獎金購買了統一的隊服,還一起去黃山、廈門、太平湖、彩虹瀑布等多地旅游。“我們團隊關系都特別好,經常在一起吃飯、一起旅游。我們不跳舞的時候,還會一起來社區做公益。大家接觸非常多,互相之間也就非常熟悉,都是住在一起的人,誰家有了困難,大家都一起幫忙。”
吳阿姨笑著說:“還是感謝丁香社區能給我們提供這個場地,讓我們在退休之后能有一個活動地方,能夠一起參加各種比賽活動。大家都愿意信任我,鄰里關系也越來越好。”
□聲音
有朋自鄰里來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蔡小冬老師說,信息時代突顯了信息化交往的優勢,減弱了鄰里交往的吸引力。隨著社會變遷加快,生活節奏加快,鄰里之間交往的時間相對不足,影響了彼此交往的廣度、頻度和深度等。
蔡老師說,通過開展百家宴、鄰里節等活動,對加強鄰里互動、促進鄰里關系、構建和諧社區是有積極意義的。“百萬買宅,千萬買鄰,人生孰若安居之樂?”即便是在現代社會,人們仍然具有較強的鄰里交往需要,和諧鄰里關系也是社會“安全閥機制”的重要內容,社區和政府在此方面更要引起重視。
如何建立更融洽的鄰里關系?蔡老師提出了五個建議:一是加強居民鄰里關系教育和宣傳,引導鄰里之間本著“互諒、互讓、互助”的原則進行鄰里交往;二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諸如百家宴、鄰里節等,增加鄰里交往的機會,增強鄰里之間的相互理解,建立鄰里之間的情感基礎;三是建立鄰里社會組織,開展鄰里互助活動,解決鄰里之間普遍關心的實際問題,增強鄰里之間的信任感;四是加強社區服務,提升鄰里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五是深入開展社區建設,為構建和諧鄰里關系營造良好的環境等。
在蔡老師看來,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注重鄰里關系,主要原因來自老年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以及人際交往受現代社會的沖擊相對于年輕人要弱一些,對傳統觀念更加認同。當然,老年人的社會流動沒有年輕人那么頻繁,這也有利于老年人的鄰里交往。同時,老年人更適應于傳統的初級的社會交往方式。因此,蔡老師鼓勵老年人從鄰里入手,打開交友的圈子,以誠相待,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
丁紀 徐靜 余亞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