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穿著一條舊軍褲、一雙老布鞋,襯衫已經穿了20 多年,衣領還有補丁。他今年已經74 歲了,一年里除了大年三十,其余時間都一心撲在維修站里修家電。
在“學雷鋒家電維修站”修家電的姚文正。
姚文正,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退休副教授,是這位老者的真實身份。維修站的全名叫做“學雷鋒家電維修站”,從1989年開始至今,他為群眾免費維修家電30年。
他生活簡樸,卻把省下的錢資助困難學生、幫助貧病群眾,50元、100 元、1 萬元……捐款不計其數。他寫下30 余萬字筆記,甘做“雷鋒精神傳承人”:“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竭盡全力貢獻社會,全心全意為民服務。”
“我舍不得放棄這時間的七分之三,生命之源在于身體、靈魂之本在于奉獻,好好勞動、多做貢獻才是人生的意義。”
立志為國,從小樹立奉獻的信仰
4 月23 日下午,在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一間普通教室里,身形清瘦的姚文正低著頭在修彩電,神情專注篤定。
實際上他在2006 年就退休了,但他的人生字典里卻沒有“退休”二字——白天免費為居民修家電,晚上義務給學生們上課,教授《電子技術工藝》《家電維修》等課程。
“人的一生用于工作的時間大約37 年,但除去寒暑假、法定節假日,細算下來,一年中大約去掉了七分之三。”姚文正說,“我舍不得放棄這七分之三,生命之源在于身體、靈魂之本在于奉獻,好好勞動、多做貢獻才是人生的意義。”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時間是最好的見證。
1945 年,姚文正出生于安慶。1968 年他從合肥工業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后,曾到軍墾農場插秧、喂豬、撿煤核。他1970 年3 月入伍,1971 年12 月入黨,1978 年9 月正式被調入炮兵學院(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前身)任教。
“解放前,母親生了3 個孩子,2個夭折了,只剩下骨瘦如柴的我。解放后,父母有了工作,弟弟妹妹們都有學上,憶苦思甜,對新社會的熱愛深深扎根在心里。”姚文正說,感恩知奉獻,信仰正人生,他總想作出貢獻,回報社會。
姚文正筆記部分內容
“我們制定了三條守則:一是修理不收費,不抽群眾一根煙,不喝一杯茶;維修的過程中損壞的元件自己賠;壞了的器件歸還群眾,不帶回。”
30年如一日,免費為居民修家電
姚文正在教學中,并不滿足于書本上的知識。在他心里,教會學生“做”應是教師的責任。
“1989 年3 月5 日,我們在安徽大劇院門前設點開展‘學雷鋒’活動,為群眾修家電。”修理中,姚文正忽然發現旁邊還有其他高校大學生在為群眾修家電,“當時我在想,我們的學生呢?后來才知道他們一天都在擦汽車、掃馬路。”
“同樣是大學生,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只能擦汽車、掃馬路?教會學生‘做’應是教師的責任。”回校后,姚文正提出成立無線電愛好者小組,開展“電學第二課堂”,讓學生們學會修家電,目的就是為百姓服務。
很快“電學第二課堂”成立,他不僅親自教學生課程,還自掏腰包購買工具和電子元件。從1989 年開始,每個周末,姚文正都帶著學生們到工廠、農村、街道社區為老百姓免費修家電。
隨著培訓學生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2006 年2 月“電學第二課堂”更名為“能力夜校”,“學雷鋒家電維修站”成為了“ 能力夜校”的基地。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看到,維修站的桌子、地上放著很多零件以及電風扇、電視機、電水壺等各種舊家電。這些舊家電大部分是老百姓送過來的。
“我們制定了三條守則:一是修理不收費,不抽群眾一根煙,不喝一杯茶;維修的過程中損壞的元件自己賠;壞了的器件歸還群眾,不帶回。”姚文正說,白天學生們上課,他就一個人在維修站里忙,“不覺得孤獨,因為有干不完的活。”
他還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寫在維修站的牌子上,老百姓一個電話,他就上門服務。有一次大年三十晚上,他正和家人吃著年夜飯,突然接到群眾電話,說電視機壞了。接完電話,姚文正放下碗筷就走,“人家電視壞了,晚上看不了春晚,肯定著急,我得早點幫人修好。”
30 年里,“學雷鋒家電維修站”走出了三千多名學生。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離開了,他卻始終堅守,沒有節假日、寒暑假,退而不休,不計條件,也沒有怨言。
“他大年三十、年初一都沒在家待著,到我們這邊幫忙修家電。他是真真切切在為人民服務,很了不起。”合肥市蜀山區南七街道居民尹先和不由得贊嘆。
而在姚文正心里,每次修好家電,人們說的那聲“謝謝”就是對他最好的肯定。“我們的維修站就像是一個‘謝謝牌’產品車間,滿屋都是。人在其中,學生們也能體會到學雷鋒的內涵。”姚文正笑著說。
“吃穿都是外在,人格的內涵是無私奉獻,生命應該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
生活簡樸,卻傾其所能幫助別人
在合肥市東至路,姚文正默默無聞又很“出名”。因為提到他的名字,估計沒幾個人知道,但要說起有個老頭,一年四季穿著布鞋、補丁襯衫,給老百姓免費修家電,很多人都知道是他。
他生活簡樸,不修邊幅,在杭州工作生活的兒子、媳婦給他買了新衣服,卻被他“嫌棄”,“穿著新衣服干活不方便,電鉆不小心戳一窟窿,老伴還心疼。”正因如此,姚文正不止一次被誤以為是“清潔工”“維修工”。但是他卻把省下來的錢,不計其數地捐給需要的人們。
“我和他非親非故,但是每年節假日我都會去看望他。”合肥市蜀山區大鋪頭居民張世農說,1979年,他的父親張和慶認識了姚文正,“我父親是農民,姚老師幫我們家修收音機、買電度表,慢慢地他們就熟悉了。”
記者了解到,張和慶家有5 個孩子,生活負擔很重,不時找姚文正借錢買化肥、種子、豬仔等。姚文正從不記賬,有求必應。1993年,張和慶患胃癌,要還給姚文正的2000 元錢不但被姚文正退回,姚文正還加了1000元送過去。
“1994 年,我高考落榜,他又拿出3000 塊錢讓我學車。他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們全家都很感謝他。”張世農說。
王珊(化名)是河南人,2006 年上大二的她突然患了白血病。姚文正看到她的新聞后,多次委托河南的學生把善款轉交給王珊,每次都是1萬元。
“以前我覺得自己很不幸,但是現在我很慶幸遇到他這樣一位好心人。”王珊說,在她身體康復后,姚文正還一直關心她的就業、生活等各方面,“他是我最尊重和敬愛的老人,也是我一輩子的親人。他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很感動,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也會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傳播更多的愛。”
不僅如此,他資助困難學生學費,直至畢業;他在醫院住院,看到肥西高劉一戶農民為醫療費發愁,便悄悄塞給那個農民500 元錢;他自費到雷鋒團調研,得知一名戰士的母親需要錢住院手術,他立即捐出了2000元,自己僅留下路費……他說,吃穿都是外在,人格的內涵是無私奉獻,生命應該是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過程。
“我以實際行動學雷鋒,彰顯一個人的靈魂,一名黨員的道德,一位老師的風范,一介書生的信仰,我贏得了生活的意義。”
寫30余萬字筆記,甘作雷鋒精神傳承人
在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記者看到了一疊厚厚的手寫筆記,有的信紙已經泛黃:“我以實際行動學雷鋒,彰顯一個人的靈魂,一名黨員的道德,一位老師的風范,一介書生的信仰,我贏得了生活的意義。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竭盡全力貢獻社會,全心全意為民服務……”
“我從大學開始,養成了寫筆記的習慣。這也是一種自我教育。”姚文正說,目前大約積攢了30余萬字的筆記,記錄了他對社會現象的評價,也記下了這些年的心路歷程。
數十年來,姚文正非常感謝老伴盛茂青的付出:“她做飯、洗衣、忙家務。如果我不好好工作,就有愧于她。”不過老伴盛茂青卻早已習慣了他的這種忙碌:“這么多年了,他不講究吃、不講究穿,每天幫人家修東西,教孩子們上課。他修好東西了,別人高興,他也高興,所以就讓他去做他高興的事吧,我們都很支持他。”
“50 年的工作是我人生最大的收獲。”有時,姚文正也會感慨時光易逝,“若是再能干二十年,那就太好了!我不聰穎、非優秀、無造詣,只是憑著對黨和人民的一顆忠心干點活。”
記者了解到,如今“學雷鋒家電維修站”已經有了三個服務點,兩個在校內,一個位于合肥市東至路與望江路交口,以后姚文正和學生們會更加忙碌。
“他退而不休,無私奉獻,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學生,真正做到了樹魂育人,也讓我們感受到身上這身軍裝的責任和擔當。”解放軍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十大隊周少杰說。
“姚老師艱苦樸素、學高身正,深孚眾望,深受學生愛戴。”姚文正1992 屆學生、山東省惠民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新國說,“他是一個純粹、高尚的高級知識分子,堅守奉獻的信仰,用實際行動始終如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鐘虹 孫孝陽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