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合肥晚報訊
編者按
過去的一年,合肥主動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取得了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穩中育新的成績。
奔跑在奮斗征程,追夢于美好時代。在新的一年,合肥將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肥篇章,為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從即日起,合肥晚報推出“合肥高質量發展在行動”專欄,展現合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攻堅、城市建設、民生福祉等方面的高質量發展。
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獲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先進集體、創新平臺培育獲國務院點贊……2018年合肥不斷探索和實踐具有合肥特色的科技創新道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實力持續增強。
一直以來,合肥堅持下好創新“先手棋”,集聚創新要素,激發創新活力。如今,“創新”這張合肥最亮的名片愈發閃亮,創新之都正昂首邁向高光時刻。
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
在過去的一年,合肥科技系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高地加快崛起。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加快培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扎實推進,濱湖科學城拉開框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24%。合肥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多戶、總數突破2000戶,全市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5700件、同比增長15%。獲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先進集體、全省專利系統先進集體,“大力培育創新平臺、助力產業發展”典型經驗獲得國務院通報表彰。
合肥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60所高等院校和55所職業技術學校,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個,院士工作站47家,博士后工作站111家,全市集聚各類人才173.3萬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6萬人,在肥工作的“兩院”院士108人。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自然》雜志發布“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創新”——這張合肥最亮的名片愈發閃亮。
開建第四個大科學裝置
2018年12月14日,國家大科學裝置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在合肥啟動建設,該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建設內容之一,將建成國際磁約束聚變領域參數最高、功能最完備的綜合性研究平臺。
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的優先啟動項目,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第4個大科學裝置,也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后第一個落戶的大科學裝置。
目前,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已經建成三個大科學裝置。科研人員依托三大裝置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產出眾多世界一流科技成果。
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也取得重大突破,實現1億度等離子體放電,朝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又邁出關鍵一步,裝置獲得2018年度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運行一等獎。此外,同步輻射光源,完成升級改造并達到國際三代光源優秀運行水平。穩態強磁場試驗裝置,產生42.9特斯拉穩態磁場,達到國際尖端水平。
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
2019年,合肥將高定位建設國家科學中心。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圍繞“四個新高地”定位,高標準規劃建設合肥濱湖科學城,強力打造“四個先行區”。大力構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8+N+3”創新體系,加快聚變堆園區和國際聚變能聯合中心建設,爭創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國家智能語音創新中心,開工建設合肥超算中心,推進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等預研。強化與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合作,促進市校深度融合,主攻應用技術轉化,建設開放型協同創新平臺,讓創新之源持續奔涌。
以良好創新生態迸發創新活力
在強化科技支撐產業創新方面,合肥取得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
記者了解到,2018年合肥新增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3家;聚焦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實施37個市級關鍵技術重大研發類項目;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近13萬輛,約占全國推廣總量5%,在全省新能源汽車考核中位列第一。
今年,合肥將繼續優化創新環境。深入推進“全創改”,構建良好創新生態。搶抓科創板試點注冊制機遇,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科創板。建設國家特色雙創基地,打通從眾創空間、工業園區到產業集群的全生命周期創新鏈,提升專業孵化水平。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創建中國(合肥)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立優勢產業和重點企業專利快速申請授權綠色通道。強化高端人才引進培育集聚,深入實施“6311”重點工程,用好首席科學家制度、科研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打造人才“強磁場”,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記者 蔣瑜香
原標題: 合肥入選全球科研城市五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