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有人總結提煉包公文化的內涵,有人詮釋包公精神在新時代的現實價值,有人為弘揚包公文化提建議,有人則敘述與包公和包公家鄉的情緣……12月21日,“包公誕辰102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合肥肥東舉行,專家學者們各抒己見,為包公文化傳承與發展獻計獻策。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北京創新研究所所長孔繁敏:
包公精神離不開肥東淳樸民風
“包公精神的內涵和精髓用四個詞來概括就是忠孝、剛正、清明、廉潔,進一步升華凝結就是‘孝剛清廉’四個字。”孔繁敏表示,包公生平事跡非常感人,“包公在任期間,堅持以民為本、安民立國的理念,與當代社會所提倡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在孔繁敏看來,包公精神的形成與其出生地肥東淳樸民風的熏陶是分不開的,包公本人從小刻苦學習立志報國也是促成包公精神的一大原因。此外,包氏家族長期堅持耕讀傳家,信奉“以耕養儒,以儒興族”的理念。包公從小就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熏陶,接受儒家教育,尊儒慕學,體現出儒家風范。
肥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許高彬:
創新地傳承弘揚包公精神和文化
作為包公的家鄉人,肥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許高彬認為,肥東縣作為包公故里,在包公文化的發掘宣傳上仍有欠缺。因此,肥東縣這些年一直致力于研究包公精神和文化,目前正在建設包公文化園。許高彬參與包公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年頭,懷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編著了《包公故事》《包公逸事》《包公傳》系列作品。
在許高彬看來,包公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自孔子發源,歷代變遷,到了宋代,儒家文化最美的人性光華以及作為一個士大夫修齊治平之道都在包公身上得以體現。“真實的包公是值得傳頌的。文學戲曲里的包公,更多展示其廉潔剛毅的精神,真實的包公也具有俠骨柔腸的一面。”許高彬說,包公的施政理念上,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得到實實在在的體現。
“包公不僅廉潔還能干,不僅是‘清官’還是‘好官’。包公在任期間上了幾百篇奏議,涉及吏治、軍事、邊防、外交、財政、稅賦、農業、水利、民生等各個方面,從事過很多重要崗位。他真正做到了把職業當事業,把工作當學問,是一位非常有職業操守的人。”許高彬說,包公心中只有人民和朝廷,眼中只有是非對錯,沒有權貴。“以國家和人民為重,這是我們當下應當學習的精神,具有時代意義。這與我們當代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一脈相承的。”
許高彬表示,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更加積極和主動地投入到包公文化的發揚光大,這是肥東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希望專家學者們多到包公家鄉來指點指導,也希望社會更多平臺與肥東合作,共同打造包公文化品牌和產品,創新地傳承和弘揚包公精神和文化。
著名宋史專家、開封包公研究會會長李良學:
肥東包公文化園要凸顯家鄉特色
李良學從1980 年就開始研究包公文化,此番是第三次來到包公故里肥東。他認為,包公的廉潔精神,既體現在他遵紀守法、愛國愛民上,還體現在他對子孫后代的嚴格要求上。包公家訓流傳至今,對包氏后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廉潔和貪腐,水火不容。包公的廉政,還體現在他與貪官污吏的斗爭上。”
李良學說,包公心里時刻想著國家和百姓,主張對貪官污吏從嚴懲處,任何官員只要做了于國于民不利的事情,他都大膽斗爭。
李良學建議,肥東興建包公文化園要把包公事跡宣傳好,把包公遺留的古跡建設好。此外,肥東打造的包公文化園要跟肇慶、開封的有所區分,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包公的孝文化等,要突出家鄉的特點。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賈玉英:
包公是中國監察制度的重要代表
賈玉英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研究方面的專家,她說,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對世界政治文化有很大貢獻,包公則是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重要代表之一。她用非常專業的研究,總結了包公擔任諫官時的七大功績,還詳述了包公在開封府的七大功勞,“包公非常關心百姓疾苦,做了很多好事。”
在河南生活和工作的賈玉英認為,包公雖然不是中原人,但已經成為中原文化的亮點之一,“他是中國古代第一清官,后代人一直對他抱有很好的評價。”賈玉英說,包公留給后代的,還有很多遺產,包括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等。
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合肥市政協原副秘書長戴健:
包公應被稱為“清官”而非“廉吏”
戴健說,包公生于合肥,歸葬合肥,是合肥的鄉賢先進,清正廉明的曠世清官。“作為家鄉史學工作者,研究包公責無旁貸。”戴健非常崇敬包公,曾參與籌備合肥包公研究會,也曾赴泰國參加包公遺骨展,還參加過開封、臺灣等地的包公文化交流活動等。
戴健看到,《現代漢語詞典》就提到包公是“清官典型”。但是,當前一些文化產品在提到包公時,卻稱呼他是“廉吏”。對此,戴健認為,漢代以后稱職位低微的官員為吏,官則是經過任命的一定等級以上的公職人員。因此,對包公應稱之為“清官”,不宜稱“廉吏”。他說當下理直氣壯講“清官”,對凈化社會風氣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肇慶市博物館原館長、文博副研究員馮詠浩:
畢生致力于發掘和保護包公文物
馮詠浩從事文博工作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致力于尋找關于包公的遺跡并加以建設保護和利用。
馮詠浩介紹,他在考證搶救保護包公歷史文物上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包公井的保護。相傳包拯在端州為官時,為了解決群眾吃水困難,率人打水井,后人稱之為包公井。
他曾呼吁改路讓道,以保護宋朝遺跡包公井。雖然退休了,馮詠浩一直沒有放棄對包公文物遺跡的考究,仍不遺余力發揚傳承包公文化和精神。
肇慶市文化局原局長孫重維:
家鄉生活經歷造就包公為官政績
孫重維是合肥人,幼年深受包公文化影響,到肇慶工作后開始系統地了解并研究包公文化。“我非常崇拜包公,小時候經常在包河公園玩,多次去過包公祠,包公戲也聽了不少,還讀過關于包公的小說,耳濡目染深受熏陶。”
孫重維說,包公一生中前40 年在肥東的生活經歷,造就了他后面為官23 年的政績。“幼年、青年時代在肥東的經歷練就了他為官的基因,他對于農業生產、農村疾苦和如何持家改善生活、老百姓的喜好需求都有過深入了解。”孫重維說,他曾經將包公的詩改編成歌,收錄在肇慶名曲當中,這也算為包公家鄉做一點點小事。
安徽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少元:
包公為后世法學留下了寶貴財富
周少元說,對于包公,人人心生敬仰,視其為“青天”,而包公也以“清官”形象載入史冊,成為官之楷模。他從法學的角度認為,這與包公的慎刑、公平、平等、高效等司法理念與實踐相關,而包公也為后世法學研究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安徽廣播電視臺紀錄片(海外)中心專題部主任、紀錄片《千年包公》導演于繼勇:
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熱愛包公
因為拍攝紀錄片的緣故,于繼勇走過了很多與包公有關的地方,親身感受到全世界對包公的尊崇和熱愛。對于如何弘揚包公文化,于繼勇認為,要把“硬的文化做軟,死的文化做活”。他說,要做好文化文章、文旅文章,讓青年人和孩子參與進來,“包公文化園里可以多用影像、演藝等形式,讓年輕人更容易互動體驗。”
中共開封市委宣傳部副縣級干部董發倫:
皖豫粵三地應合力傳承包公文化
董發倫曾長期從事文化產業,這次在肥東看到了包公文化園、包氏祠堂等,感觸很深,“感受到肥東發展得生機勃勃。”他說,這次學術研討會上有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希望能在匯總后,將這些好的想法用到包公文化園的建設上,讓項目更加科學,更有文化價值和旅游效益。
董發倫說,包公在安徽、河南、廣東等地,都留下了很多故事和歷史遺產,而三地學者也因包公結緣,匯聚一堂,共同交流包公文化,“希望我們能珍惜緣分,加強交流合作,形成合力,努力讓包公精神世代傳承,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財富。”
合肥市文物管理處處長、渡江戰役紀念館(安徽名人館)管理處處長程紅:
成長過程中一直有“包公”相伴
1973 年第一次發掘包公墓時,程紅就隨父親程如峰去了現場,那是她第一次與包公結緣。程如峰是安徽著名考古學家,一生致力于研究包公,所以,在程紅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有包公相伴。她對包公也非常敬仰,“包公心系百姓,遍布各處的包公井,就是包公為百姓做的大好事的實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 劉旸/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