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今年前9 個月,巢湖東半湖水質平均類別為IV 類;環巢湖兩個省級濕地公園建設完成80%;巢湖水質、水文、氣象等數據實現共享……10 月22 日,“江淮環保世紀行”來到巢湖市,實地了解巢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污水處理等方面情況。據了解,目前巢湖湖底受污染的淤泥有4.3億立方,其中約有2600萬立方為高風險淤泥,經初步估算需要16年才能完成清理。
藍藻打撈船正在打撈水葫蘆。
藍藻水華程度呈現低位波動
在巢湖西半湖肥西縣嚴店鄉段,幾艘藍藻打撈船正在工作,通過打撈船前方的兩條電動履帶,水面上的“水葫蘆”被攬入船艙,并集中進行脫水回收處理。
“十月中旬之后,巢湖的水藻密度大幅度下降,不過水葫蘆大量生長,需要進行清理。”負責人谷文學介紹說,目前他們投入了5 艘藍藻打撈船,在藍藻爆發期,每條船一天能打撈1000 噸藻漿,通過高效絮凝技術,可快速實現藻水分離。明年,該公司計劃在巢湖西半湖投入20條“大水域藍藻及漂浮物自動清理船”,可有效預防水華,防止藍藻堆積發臭,改善水質。
“近年來,巢湖湖區水質主要污染指標有了較大改善。”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長唐勇介紹說,2015 年至2018 年,巢湖水質類別穩定在V類。2019 年前9 個月,東半湖水質平均類別為IV 類,西半湖水質類別平均為V類,其中有4 次IV 類,1 次Ⅲ類。
今年前9 個月,全湖氨氮平均濃度與2015 年相比下降41.9%,全湖總磷平均濃度與2015 年相比下降20.4%,西半湖總磷平均濃度下降27.0%。同時,藍藻水華程度呈現低位波動。據了解,藻密度200—1000 萬個/L 屬于輕微水華,巢湖藍藻密度由2015 年的1019 萬個/L,下降到2018 年的324 萬個/L。2019 年前9 個月藻密度均值為375 萬個/L,與2018 年基本持平。
巢湖半島濕地修復初見成效
2018 年11 月,幾十只東方白鸛停留在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在這里補給后,它們將繼續飛往南方。“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野生保護鳥類,可以說是鳥類中的大熊貓,它們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喜歡生物多樣性的地方,這也是環巢湖濕地第一次出現東方白鸛。”安徽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主任童曙光表示,這意味著巢湖半島濕地的修復初見成效。
據了解,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入湖河流、河口及灘涂濕地為重點,合肥市規劃建設10 處環巢湖濕地公園,其中巢湖市范圍內3處,分別為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柘皋河省級濕地公園、槐林省級濕地公園。
目前,柘皋河省級濕地公園、槐林省級濕地公園已建設完成80%,正在進行配套設施建設。巢湖半島國家濕地公園完成了烔煬河濕地、花塘河濕地建設,修復濕地3000 多畝。“巢湖半島濕地范圍五條河流濕地建設也已批復,納入環巢湖綜合治理四期,目前巢湖半島濕地(五條河流)完成測繪及方案設計,并劃定了紅線。”童曙光介紹說,今年年底將完成五個河口濕地的初步設計和審批及施工圖設計,2020 年初招標并開工建設。
明年巢湖主體水域全面禁捕
2017年,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啟動“數字巢湖”建設,“數字巢湖”以地理空間信息、流域水情雨情、點源面源污染監控系統等為基礎,實現了水質、水文、氣象等數據共享,建設信息共享數據庫、構建巢湖流域綜合信息平臺。“我們進行了流域范圍劃定、三級水系及子流域劃分、巢湖湖盆地形測繪、流域監測網絡等工作。”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副局長唐勇表示,目前已初步實現巢湖流域水文水質氣象監測全覆蓋,并初步建成了巢湖流域綜合信息平臺。年底前,將確保完成數字巢湖(基礎版)展示平臺、漁民退捕轉產、巢湖底泥調查分析、數字流場模型等9 個項目,并爭取巢湖生態清淤試點、漁業保護區基礎設施修復、生態觀測站等3個項目開工建設。據了解,巢湖湖底泥量為5.3 億立方,其中4.3 億立方為受污染的淤泥,在受污染的淤泥中,大約有2600 萬立方的高風險淤泥,初步估計需要16年才能完成清理。
此外,將加強巢湖漁政執法監管,2020 年巢湖主體水域將實施全面禁捕,并深化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將巢湖綜合治理納入整改重要內容,繼續加強一級保護區內7個項目整改。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姚一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