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曾經的垃圾堆所在地現在成了人們休閑的游園、廢棄房屋里尋得的罐子壇子變成了扮靚村子的裝飾品……過去五年,肥東縣響導鄉蔣祠村悄然發生著變化,村民們不知不覺間過上了與以往大不同的生活,這一切與到村里來掛職的第一書記劉成東有著莫大的關系,這名扶貧干部為村子帶來了新觀念、新方法、新產業,讓這個貧困村變得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如意園的美好寓意
穿過頂著黛瓦的圓形拱門,幾棵高大的柿子樹首先映入眼簾,一旁的池水在微風中漾起漣漪,幾只南去的候鳥掠過藍天,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犬吠……這就是蔣祠村如意園深秋的景致,美起來讓人想起“桃花源”。
誰能想到如意園這么美好的所在,五年前竟然是一處垃圾堆呢。2014 年,作為原合肥市質監局第六批選派幫扶干部,劉成東來到蔣祠村任第一書記,村容村貌改造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劉成東積極爭取,為改變這里而行動,清走了垃圾,修建了步道,修理了旁邊的池塘,讓這里變成了游園。為了對游園進行美化,龔集村還從村民廢棄的房屋里搜羅了大量瓦罐、壇子等,用來種花或者裝飾,讓園子保持了鄉村民俗特色。
游園建好了,取個什么名字好呢?因為里面有幾棵百年老柿樹,就想起了“柿柿如意”的美好寓意,最后定下名字“如意園”,順理成章就有了如意湖、如意大道……
有奔頭的自信人生
如意園只是龔集村村容村貌變化的一個縮影。記者注意到,以前村民房屋前后亂堆亂放的柴草垛等不見了,田間地頭的“白色垃圾”也難尋蹤影了,在村居集中的地方,還有專門的垃圾回收點。“我們村里馬上要和城市一樣,開始搞‘垃圾分類’了。”劉成東自豪地說。
不過讓劉成東感受最大的還是村民精神面貌的變化,貧困村民對生活變得更加自信了,積極為美好的未來奮斗。據劉成東介紹,蔣祠村2014 年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當時建檔立卡貧困戶有58 戶,如今很多都脫貧了。在已脫貧村民中,蔣克平讓劉成東印象最為深刻。2004 年,蔣克平開始遭受尿毒癥折磨,對未來失去了信心。沮喪了將近10 年后,也就是2014 年,已成為貧苦戶的蔣克平家被建檔立卡,開始享受國家救助政策,對他家影響最大的是,醫藥費基本都減免了,家里省了大筆開銷。
“第一次見到他時,他雙手干癟,目光無神。”劉成東說,最近一次看到蔣克平則是他駕著收割機從自己面前經過,他當時滿臉都是自信、陽光的笑容,完全看不出是一個至今還要每周三次到醫院透析的病人。
共致富的扶貧產業
在扶貧政策支持下,蔣克平的醫藥費問題解決了,但家庭收入咋保障?蔣克平要自己干事業,他買了旋耕機、收割機等,在農忙季節可以賺一些。買農機需要不少錢,不過親戚朋友都
愿借給他,因為他對生活恢復了信心,大家相信他能成功。相關部門還引導蔣克平開展小型稻米機械加工。據劉成東介紹,目前,蔣祠村“家家都有項目來,扶貧產業全覆蓋”。通過家禽、牲畜自養或寄養在周邊企業等靈活方式,保障47 戶貧困戶獲得特色種養業財政補貼和產業分紅。
該村分批推進除五保戶以外的40 戶貧困戶進行光伏電站建設,協調指導郭守干等部分有勞動能力的人就近在合作社或扶貧產業園就業務工。值得一提的是,村里還爭取財政支持,鼓勵80 后黨員致富大戶墊付300 萬元,率先啟動高標準扶貧產業園建設,732 畝現代化蔬菜大棚主產8424 西瓜和精品杭椒,穩步實現了當年盈利當年分紅,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
造血式的扶貧舉措
“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要打通貧困戶的任督二脈。”劉成東說,為阻斷貧困現象代際傳遞,他爭取中國科技大學、趙亮學校等支持,開展勵志講座、捐贈物品等“關愛留守兒童在行動”等活動。
劉成東告訴記者,他自己也是從農村出來的,知道教育對改變生活的巨大意義。蔣祠村一個貧困戶的孩子初中畢業后輟學在家,他上門勸說,后來又爭取到省婦聯支持,將這名學生列入“春蕾計劃”,免學雜費上了中專。“想起當年的自己,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開闊眼界。”劉成東說,以前農村閉塞,很難接觸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所以,除了讓村民自強起來,還要為村里引進一些新事物。
劉成東負責對接合肥市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保障體系,發揮選派單位專業優勢,協調安徽農業大學、市市監局等專家,指導安徽蒙躍農業生態有限公司率先發布市級“水蜜桃地方標準”。爭取響導鄉支持,推動萬畝桃園扶貧產業園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王吉祥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