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今天從肥東縣獲悉,10月16日,國務院下發通知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安徽省2個古墓葬入選,肥東縣吳復墓位列榜單,這也是該縣繼1996年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被批為“國?!保瑫r隔23年后再獲此榮譽。至此,肥東縣“國?!睌盗吭鲋?處。
據了解,吳復墓位于肥東縣陳集鎮享堂任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坐東向西。現存墓冢、墓碑、神道、石像生,整個墓園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30米,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神道兩側石像生共計五對,自東向西相對排列,有石人、石虎、石羊、石馬及控馬人和望柱,均用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刻工采用鏤空和浮雕相結合,其雕刻手法有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雕工細膩,刀法流暢,神態生動逼真為元末明初風格。神道西50米處有一座墓碑,由龜趺和碑體組成,碑文為大學士劉三吾所撰,詳細記載了吳復的生平實績,碑文收錄在《明史》中。
吳復,字伯起(1327-1383),明代開國功臣。元末隨朱元璋起義,屢建戰功,為明代開國將領、功臣,封為安陸侯,死后追贈黔國公。1386年諭葬肥東縣秦湖鳳凰崗,即今之享堂任村。吳復墓石刻精美,代表了元末明初中國石刻最高的工藝水平;墓碑文于史書記載一致,史料價值珍貴,因此吳復墓對研究明史及元明時期的石刻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1989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吳復墓由肥東縣文物管理所管理。從石龜東側至墓穴兩側,直徑200米,神道石刻南北兩側各10米以內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外,東西各20米,南北各3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2009年該縣在神道東側樹立有保護標志碑1座,碑長1米,高1.16米。2005年,建立了吳復墓石刻群的“四有”檔案,存放于肥東縣文物管理所。
截至目前,肥東縣共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下一步,肥東縣將進一步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程度“釋放”文物的活力,講好肥東文物故事,增強全民文化自信。
彭紅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劉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