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0月1日迎來新中國成立70 周年,全國各地開展了一系列主題活動,為祖國母親“慶生”。當日在合肥包公園,第十二屆包公文化節正式開幕,通過一系列主題活動,傳播包公故事,傳承包公文化。在“國慶日”這個隆重的日子,包公園還把祝福祖國融入活動中,與游客進行充分互動,讓他們有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旅游體驗。
黃梅戲《包公賠情》選段表演現場。
很精彩,開幕活動“好戲連臺”
每逢節假日,合肥包公園就會迎來客流高峰,今年“十一”也不例外。10 月1 日上午9 點左右,合肥包公園景區的四大景點(清風閣、包公祠、包公墓、浮莊)就迎來了大量游客。其中,浮莊門前小廣場上聚集的人尤其多,因為主題為“清心直道廬州新風”的中國·合肥包公園第十二屆包公文化節開幕式即將開始。
小演員們在表演快板。
開幕式安排了精彩的節目,并于上午9點半準時進行。首先登場的是一群“菊花仙子”,她們用曼妙的舞姿,展示出了菊的高雅、淡泊。相傳包公愛菊,又因包公文化節在秋日舉辦,所以特別安排了這場表演。
原創情景劇《包公新案》緊扣社會熱點,講述了“父與子”的故事:父親要請孩子的老師吃飯并送禮,兒子知道后表示強烈反對,還對父親出言不遜,導致父子關系緊張。倏忽間,包公從北宋穿越而來,為父子兩人上了一堂“廉”和“孝”的課,教育意義深刻。
快板《暢游包公園》由4 個身穿漢服的小朋友演繹,幾個人你說我和,把包公園的四個景點詳細說道了一遍,讓游客對包公園的認識更加形象具體,獲得了陣陣掌聲。
黃梅戲《包公賠情》表現的是包公的“孝和忠”,幾名老戲骨舉手投足之間都透露著專業和真情,讓現場觀眾情緒深陷其中,使得臺上臺下產生了共鳴。
很熱烈,國慶元素“點燃熱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開幕式與國慶主題進行了深度結合。早在國慶假期前,合肥包公園就對景區內進行了特別設置,讓國慶元素在景區內隨處可見。在景區入口,就可以看見五星紅旗、新中國成立70 周年標志等。
“包公”向游客們發放小紅旗。
景區的風景廊道上,還辦起了一場攝影展,通過數十幅老照片,來講述新中國成立70 年來安徽發展的“光影故事”,使之成為外地游客了解安徽的一個“窗口”。
除此之外,今年包公文化節開幕式的一些演出也是圍繞國慶來創作的。比如《包公新案》就通過“包公”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富足了,想吃啥就能吃到啥;教育發展起來了,孩子不會沒有學上;公務人員更加清廉,監察機制更加全面和系統……不一而足。
開幕式的最后環節互動問答,主持人除了針對包公和包公園相關的知識進行提問,也問了很多與“國慶”相關的問題,包括當天北京天安門大閱兵的相關知識點,吸引眾多游客參與答題,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文化節保留項目“包公巡游”。
很好玩,主題活動“樂在其中”
精彩的開幕式結束后,包公文化節保留項目“包公巡游”開始上演,“包公”帶著王朝、馬漢等隨從,從包公園清風閣出發,先后去了包公祠、浮莊、包公墓等處,沿路不斷和游客互動,給游客送上小紅旗,一起為祖國母親慶生。
巡游的一個小時時間里,沿途游客紛紛舉起手機,記錄這難得一見的情景,還有游客跑上前去與“包公”握手、合影。
包公祠和清風閣里,還有包公主題漫畫展。包公園把關于包公的7 個故事,用漫畫表現出來,然后將漫畫中人物臉部挖空,制成展板展出,讓游客合影留念。這些漫畫很受游客青睞,他們紛紛把自己的臉放進展板里,讓家人、朋友幫忙拍照,十分歡樂。
除了開幕當天,假期之后的幾天里,包公園也安排了豐富的包公主題活動。其中,10月1日至3日,包公主題民俗戲曲聯唱在包公園浮莊門前小廣場進行。10 月4 日至6 日,包公木偶戲連續上演。通過多樣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了包公的真性情,讓游客對包公的理解更全面。
小小講解員著漢服為游客解說。
很用心,包公叫響“合肥”美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包公文化節,包公園展示了在“我來種種包家菊”活動中,孩子們領養的菊花和菊花觀察筆記。
據陶宗儀《書史會要》記載,包公喜愛菊花。包公在開封為官,菊花乃開封市花,故視菊花為心頭之好。“原來包公喜歡菊花,真是花如其人。”在看到“我來種種包家菊”活動介紹后,一名游客表示自己這次真是長了見識。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一說起包公,來自宣城的小伙小江想起的就是這句歌詞,就以為包公是開封人,“要不是這次同學帶我來包公園玩,我還不知道包公是合肥人,也不能了解這么多電視劇以外的故事。”
據悉,包公園是合肥城區的一家國家4A級景區,是本地人閑暇之余常常來逛的地方,也是外地人來合肥游玩必去“打卡”的一個所在。包公北宋時是合肥人,現在是合肥的一張文化名片,而包公園是展示包公文化最集中之處,自然也要承擔起推廣宣傳包公文化的責任。
多年來,合肥包公園一直在深挖與包拯相關的歷史文化,通過包公文化節等形式,不斷開發其旅游觀光、文化傳承、廉政教育等多重價值,使其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一個注腳。
丁沫 俞包淳子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王吉祥/文 王從啟/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