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0歲時,劉邦林因一場眼疾,再也看不見這個世界。在無邊的黑暗中,是音樂拯救了他,讓他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經過15 年的摸索和努力,65歲的他可以演奏近二十種樂器,并且可以用身體的各個部位同時演奏15種樂器。如今,劉邦林可以很好地照顧自己,還在網上開了直播。
劉邦林在同時用15種樂器演奏。
現場展示,同時演奏十五種樂器
昨天下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來到劉邦林家中。在二樓一間面積不大的客廳里,整齊地擺放著各種樂器:鋼琴、吉他、二胡、口琴……
自從眼睛看不見后,這里就成了劉邦林的樂土,雖是斗室,卻是他盡情放飛自我的世界——每天,劉邦林都會在這里練習演奏各種樂器,每次有新的發現和進步都讓他非常快樂。
劉邦林向記者展示,他是如何同時演奏15 樣樂器的:在彈奏樂器前,劉邦林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在腳指綁上膠帶,調整好琴弦,每次準備工作需要幾十分鐘。只見他手拉著二胡,嘴吹著口琴,腳彈著電子琴,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適時演奏環繞在他身邊的各種樂器,一曲《牽手》的優美旋律就這樣緩緩流淌出來。
劉邦林告訴記者,為了能熟練使用15 種樂器演奏歌曲,他摸索、練習了15 年時間。
幼時家貧,父親總拉二胡給他聽
劉邦林出生在肥西縣山南鎮金牛村,小時候,家里有9 口人,經濟上非常窘迫。父親是村里的會計,性格耿直,也因此得罪了村里的一些人。劉邦林在上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不得不輟學回家。“那時看到小伙伴背著書包去上學,而自己只能去放牛,心里難過極了。”
劉邦林漸漸發現,他是個對聲音很敏感的人。樹上鳥兒的歡唱,草叢中蟲子的鳴叫,和耕牛吃草的沙沙聲,在他幼小的心里都無異于天籟。此外,父親也很喜歡音樂。在這個貧困的農家中,除了各式農具以外,還有一把二胡。在農閑的時候,父親總會拿出來拉上一曲,劉邦林便搬個小板凳,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對父親充滿了崇拜。這些美好的場景都深深烙在劉邦林的記憶里。
劉邦林的大外婆曾是一名大家閨秀,酷愛唱歌和吹笛子,成為那個年代大家眼里的異類。她很喜歡劉邦林,并送給他一支竹笛,劉邦林視若珍寶。可是這支笛子卻被人砸壞了,劉邦林為此哭了很久。
此后,劉邦林娶妻生子,1986年在鎮上開了一家書店,過著平凡的日子。
墮入黑暗,他用音樂感受著光明
48 歲時,劉邦林突然感覺眼睛不舒服,看不清東西。剛開始沒當回事,后來情況越來越糟,他于是到醫院診治,醫生說,“你這是視網膜變性,可能會失明。”50 歲時,他徹底墮入了黑暗。“從此我再也看不到大千世界……”在回憶這段過往時,劉邦林傷感地說。
那一年春節,屋外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而萬念俱灰的劉邦林卻躺在床上一心求死。老伴張娟對他說,“你起來,我只要你活著!我來養你,這個家我來承擔。”就是這幾句話,讓劉邦林轉變了對生死的態度。
眼睛看不見后,觸覺和聽覺卻變得異常敏感,劉邦林又有了觸碰樂器的沖動。于是家人買了一架電子琴,他開始摸索起來。“剛開始彈得亂七八糟,慢慢找到感覺,能彈出完整的曲子了。”聽著從自己指尖流淌出的優美旋律,劉邦林感覺用音樂找到了在黑暗中與外部世界溝通的渠道。
渴望上臺,唱出對祖國母親的愛
劉邦林發瘋般地沉浸在音樂中,不能自拔,生活也開始變得充實而快樂。隨后,家里又陸續添置了其他樂器。劉邦林對每一樣樂器都抱著極大的興趣學習,很快就能把每一樣樂器都操練得像模像樣。
劉邦林說,老伴并不懂音樂,除了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還幫忙貼笛膜、修二胡等樂器。“雖然我不幸成為了盲人,但是感謝蒼天讓我有了一位懂我愛我的老伴。可以說,沒有她就沒有我的今天。”
為了向大家展示一名殘疾人樂觀向上的一面,他還在網上開通了直播。今年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劉邦林從網上學會了很多贊頌祖國的歌曲,“我希望能有一個舞臺,讓我唱出對祖國的愛。”
劉邦林家的墻壁上掛著一個小白板,上面寫著“我愛你中國”。劉邦林說,他還有一個夢想,就是在2021 年建黨一百周年時,可以學會同時使用21 種樂器演奏歌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余康生 記者 趙明玉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