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訊 合肥古稱廬州,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廬州古城址位于今合肥城區(qū)一環(huán)線內,四周有護城河,被東、南、西、北四條環(huán)城馬路圍繞。近日,新安晚報、安徽網(wǎng)、大皖客戶端記者獲悉,在合肥淮河路東頭的南淝河岸邊,發(fā)現(xiàn)一塊古碑,碑文末尾雕刻著明代嘉靖年間廬州府知府“龍誥”字樣,旁邊還有一塊刻著龍形圖案的精美石雕。
南淝河堤壩上的石碑和石雕。
探訪
南淝河堤壩上發(fā)現(xiàn)古石碑
8月27日上午,記者在淮河路步行街東頭的南淝河岸邊看到,這處古碑刻有“龍誥撰文”字樣,此外碑文中還有“……江南而卒……”“州府”“知府”等字樣。
記者注意到,碑身上的文字多數(shù)還能辨別,但也有一部分字跡因長時間的風吹雨淋剝蝕嚴重,已模糊不清。這塊石碑長七八十公分,寬約五十公分,而在一旁,還有一塊約40公分乘50公分大小的石雕,石雕上的兩條龍呈對稱樣式,石雕上面還有祥云的圖案,非常精美。
記者注意到,這個雕刻有龍形圖案的石雕也出現(xiàn)破損。記者采訪獲悉,這處古跡幾年前就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并拍攝照片發(fā)到網(wǎng)上,但這兩塊石碑的來歷,以及是何時被砌入南淝河的堤壩上的,仍是個問號。
解讀
古碑文系明代廬州知府撰
帶著疑問,記者聯(lián)系上了合肥城市記憶搜尋者、中國民俗學會會員蕭寒,他也曾探訪過這塊古碑。蕭寒介紹,目前可以初步判斷,這塊碑是明代的,碑文末尾“龍誥撰文”中的龍誥是明朝的廬州府知府,他于明朝正德十六年任廬州知府,嘉靖四年時從廬州調任至其他地方。
關于這段碑記的內容,蕭寒認為可能是記錄修建、整理廬州水閘這件事的,是一塊記事碑,而龍形的石雕和字碑原先應該是放在一起的,“石雕上面的龍形圖案是‘赑屃’,是龍的兒子,喜歡望遠,所以放在碑頭上面。”關于這塊碑的來歷,蕭寒表示,這塊碑最原始的位置是在哪里現(xiàn)在判斷不出來,而現(xiàn)存的資料上也沒有關于這塊碑的記載。
觀點
對了解合肥史有重要意義
對于發(fā)現(xiàn)這塊碑的意義,蕭寒認為:第一,可以為我們研究明代廬州的相關城市建設帶來答案;第二,這是一塊明代的碑,合肥老城區(qū)這種古碑并不多見,若這塊碑能夠及時清理出來,則對于研究整個合肥地區(qū)的地方史或者城市建設史都是有重要意義的。
日前,記者聯(lián)系了合肥市文物管理處路文舉副處長,他前來查看后向記者表示,文物部門會考慮對這處古碑和石雕進行保護。
這塊古碑和石雕的來龍去脈是什么,又是何時被砌入南淝河堤壩的?親愛的讀者朋友,若您知曉有關情況,可以撥打本報962000熱線進行探討。
司其果 新安晚報 安徽網(wǎng) 大皖客戶端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