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在富營養化的水體中,藍藻過度繁殖導致水華,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在中國第五大淡水湖——巢湖中,目前仍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控制巢湖藍藻水華的爆發。前不久,中國科大研究團隊從巢湖中分離出一株全新的長尾噬藻體Mic1,為后續噬藻體的改造和人工合成,并應用于藍藻水華的干預提供了理論指導。
噬藻體是一種特異性侵染藍藻的病毒,能夠調控藍藻的種群密度和季節分布,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有效干預藍藻水華的生物。目前關于淡水噬藻體的研究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為了研究巢湖噬藻體的生態分布、侵染機制和與藍藻的共進化關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和陳宇星教授團隊通過長期努力,終于從巢湖中分離得到了一株全新的長尾噬藻體Mic1,能夠特異性侵染巢湖水華的優勢藻種微囊藻。Mic1的頭部尺寸約為88納米,尾部長度約為400納米。研究人員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Mic1頭部近原子分辨率結構,是第一個淡水噬藻體的三維結構。該結構清晰地闡釋了Mic1的頭部組裝機制。
該研究成果以“Capsid structure of a freshwater cyanophageSiphoviridae Mic1”為題于2019年7月30日在線發表于《Structure》雜志。該研究闡明了噬藻體的組裝機制,為后續噬藻體的改造和人工合成,并應用于藍藻水華的干預提供了理論指導。
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周叢照教授、陳宇星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靳華和副教授江永亮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冷凍電鏡數據收集工作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成像中心完成。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
楊玉婷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