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2019年七夕在即,又到了朋友圈一年一度的“秀恩愛日”。這段時間,明星離婚事件頻繁見諸媒體,很多年輕人嚷著“再也不相信愛情了”。愛情到底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可是與其去看別人的愛情觀,不如回去聽聽父母們講自己的愛情,以及和另一半的相處。“生活幸福感”去哪了?我們一起向下面的三對老人們取取經。
孫道恒與王成蓮
孫道恒&王成蓮(婚齡:60年)
心中有愛 浪漫在日常生活中
“那時候沒時間談戀愛,在一起一個星期就領證了。”1959年,王成蓮經家里人介紹認識了當時在部隊當兵的孫道恒。據王成蓮回憶,那時的她還小,也不想結婚。而孫道恒在部隊中獲得了很多榮譽,王成蓮當時覺得,如果找了一個比自己優秀的丈夫,自己在婚姻中會處于弱勢地位。用王成蓮的話說就是“害怕自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后來想想,真的是我多慮了。”
孫道恒1954年參軍服役,1959年響應國家“鐵人”精神號召,前去西北挖石油。那時的孫道恒年輕,志向也遠大。他對妻子說:他就算把地球挖穿,也要挖出石油。“那個時候結婚沒多久,也很生疏,每年九月會有個探親假,他會回來住一個月,只有這段時間屬于我們兩人。那幾年夫妻兩地分居,真的是聚少離多,也沒有什么感情。”
1960年,王成蓮高中畢業,到當地小學教書。“我真的沒想到,他會親自去請求校長。”1963年9月,孫道恒回家探親時,向王成蓮所在小學校長請求,坦言自己和妻子多年來兩地分居的難處,希望校長可以讓妻子同自己一起前往西北。校長最終同意王成蓮離職前往西北。“就是那段時間朝夕相處,讓我和他慢慢有了感情。”直到1994年退休,二老才回合肥。
王成蓮坦言,自己脾氣比較火爆,在一起的時候自己會因為一些小事朝丈夫發火。“但是這么多年了,我從來沒見他發過火,我說他的時候他也是聽著,也不回嘴。所以我從來沒有受過氣,我們60年了也沒有吵過架。這么多年,都是他照顧我。就算起先沒什么感情,婚后他做的努力,也讓我越來越慶幸當初選擇和他結婚。”
2019年,二老結婚60年,也就是現在人們口中所說的“鉆石婚”。結婚紀念日當天下午,孫道恒卻久久不見人影。“當時問了門衛,小區里的人,都不知道去哪了。我著急,又不敢亂找,就只敢在單元樓門口等,等啊等,大概到傍晚,老頭子回來了,手里還多了蛋糕和一捧花。”王成蓮表示,那個時候,自己雖然嘴上說著“都老了還整這些”,心里真的很感動。
“現在老了,我真的越來越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了。”王成蓮對記者說。
鄭治水&吳兆鈺(婚齡:51年)
互相理解 學會看到對方優點
鄭治水與吳兆鈺
記者聯系到鄭治水大爺時,他正在和老戰友聚會。談到妻子吳兆鈺,鄭老先生笑著說:“我這輩子最感謝,也最了解的人,就是她。”
鄭治水年輕時參軍,直到退休前,都一直和吳兆鈺兩地分居。鄭老先生負責賺錢養家,吳阿姨負責帶孩子,操持家務。“剛開始以為小姑娘沒多久就會鬧,可是幾十年了,小姑娘變老了,卻一句怨言也沒說。這讓我意外,也讓我愧疚。”
鄭治水1968年認識吳兆鈺,當年就結了婚。“我們的感情基礎,只有相處那20天。”婚禮很簡短,是在廣西的部隊禮堂辦的,“當時我們結婚只準備了15塊錢,但是婚禮結束,連15塊錢都沒用完。”
婚后沒幾天,吳兆鈺便回到了合肥。每年見面的時間,除卻探親假他回家,還有她年節去部隊探望。雖然聚少離多,但是鄭治水卻說:“明明一年只見兩次,但是不知道為什么,我們雙方都非常了解對方,也知道對方喜好。”
兩人有一兒一女,平時吳兆鈺除了照顧雙方父母,還要上班,做家務,帶孩子,“沒時間照顧他們,沒辦法幫她分擔家務。是真的很愧疚,也是真的沒辦法。所以一早就打算等退休了,就讓她享清福。”鄭治水沒有食言。他退休后回家,對妻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以后廚房的事情,你不要管了,讓我來。
退休后,鄭治水隔三差五便帶老伴去祖國各地游玩。“年輕的時候每天持家,錯過了看世界的機會,現在我要和她一起看看我們的祖國。”每當二老拿著行李出門,周邊鄰居都說,看,他們老兩口真幸福,天天旅游。但只有鄭治水知道,妻子為他付出了多少。而這些,都無法彌補自己缺失的那么多年。
前幾年,吳兆鈺生病住院,兒女工作忙,提議請個護工,鄭治水卻說:“要什么護工,護工有我了解她嗎?護工也沒我照顧得好。”于是吳兆鈺在醫院住了一個月,鄭治水就在她身邊照顧了一個月。醫院的護士都說:“現在,很少有這樣的老夫妻了。”
在問及為何二老聚少離多,卻依舊這么恩愛時,鄭治水說,那肯定是相互理解,“我理解她年輕時撐起整個家,所以現在偶爾鬧脾氣我也聽著,她也理解我為家庭收入打拼回不了家。現在很多小年輕,主要就是看不到對方優點才天天拌嘴吵架,那怎么行。要看到對方身上的優點。”鄭治水說:“我81歲了,老伴也七十大幾了,要享受生活,不要去管那些有的沒的。”
劉貴學&王玲(婚齡:56年)
日常拌嘴 也是一種溝通方式
“那個時候沒什么愛情不愛情的,就是找個人可以過日子。”1961年,王玲與劉貴學通過朋友介紹相識,“認識兩三年后,1963年結的婚。中途也沒有‘我在談戀愛’的想法,就是感覺見了個以后要一起過日子的人。”王玲這樣告訴記者。
結婚以后,兩人才慢慢了解對方。雙方的性格都比較沖,因而兩人經常因為生活小事起沖突。但王玲也表示,每次小爭小吵后,老伴都會主動來低頭認錯,磕磕絆絆,也走到了今日。
“很多年輕人現在感情不和,就是因為吵架以后就放任不管,不溝通也不去認錯。我們這輩人,感情出了問題都會去想著怎么彌補,怎么溝通。”王玲和劉貴學在一起56年來,爭吵拌嘴已經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連孩子有時候都說“就算沒事也要拌兩句嘴。”“一直不吵架確實是好事,但是吵架也是發現問題的方式,也不全是一件壞事。畢竟我和他吵了那么多年,也沒有影響到感情。”
劉老先生晚年患了耳疾,聽力受損,因而生活并不方便。記者聯系到劉老時,王阿姨一把搶走了電話,對他說:耳朵也聽不到,自己在那接什么!而后,電話里響起劉老的笑聲。這么多年來,王阿姨一直是劉老先生的“翻譯官”,電話幫他回,別人說話她負責提高分貝轉達,等于劉老先生的“耳朵”。
雖然因為生活中雞毛蒜皮小事吵過很多次,但是在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二老都是相互商量。“上次有個人問起家里誰做主,我們孫子答得好:大事爺爺做主,小事奶奶做主。”王玲表示,除了經常吵架,他們的生活其實很普通平淡:吃完晚飯一起在小區聊天散步、放假了一起帶孫子玩、一起去買菜然后回來為中午吃什么拌個嘴,“但是我們就安于現在平淡的生活。沒什么大事,挺好的。”
“很多人問,為什么我們幾乎天天拌嘴吵架,但是還能在一起50多年。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溝通和理解。誰先認錯不重要,我倆都知道,到一定時間,鬧完了,就應該低頭了。所以我們吵不散。”
楊玉婷 徐靜 余亞明 方旭升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記者手記 愛情,歸于生活
現在的人們,某樣東西壞了,會想著去換。而老一輩的人們,東西壞了,卻會想著去修。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一段感情的保鮮時間卻越來越短。
葉芝說:多少人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和真心;只有一個人愛你朝圣者的靈魂,愛你衰老臉上的皺紋。這才是“愛情”原本的樣子:拋卻了容貌、地位、物質和其他所有的雜質,剩下的,唯有靈魂本身。
王成蓮阿姨在訴說他和丈夫的故事時,用這句話做了開頭:起先,我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他,他也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個我。其實所有故事的開頭都是如此,始于陌生,往后的故事如何書寫,筆就在自己手中。
顯然,老一輩的很多人,他們對愛情的解讀比當代的太多人,都要純粹。愛情可以是鮮花,是承諾,是盛大的婚禮,但愛情最終都是生活,是包容,是長久如一日的陪伴。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