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凌晨3點40分,合肥軌道運營分公司軌道探傷工長毛貞超走出地鐵站,呼吸一口新鮮空氣,但超過10度的溫差讓他忍不住打了個哆嗦。在過去四個多小時里,他和隊友在密閉的地鐵隧道里進行探傷工作,神經時刻緊繃著。
探傷工檢測軌道安全。
探傷工作不易
需要體力更要腦力
地鐵是一個城市新興的交通行業,探傷工作讓 25 歲的毛貞超深感好奇。“團隊加上我共9個人,1號線所有探傷工作由我們來完成。”
軌道探傷工作分為母材探傷和焊縫探傷。毛貞超和同事們需要花半年才能完成 50.2 公里軌道的全部探傷工作。“母材就是普通鋼軌結構,兩個母材往中間一焊,就會產生焊縫。母材兩個月為一個周期,一年需要探 6 次。焊縫是半年 1 次,一年 2 遍。這些工作都是在晚上地鐵停運之后完成。”
毛貞超說,隧道里的環境是一個很密閉的空間,會有揚塵,空氣里有一點土的味道,四周都是水泥,地上兩股鋼軌向前延伸。
12月4日晚上11點半,地鐵已經停運,毛貞超和隊員從高王站出發,沿著軌道完成焊縫探傷工作。拆扣件、除銹、探傷、上扣件,每次晚上作業,他們都要把這個流程重復幾十遍。
毛貞超說:“除銹時,我們會戴上口罩,防止吸入灰塵。我們檢查焊縫后,要用鋼絲刷把銹跡和表面的油刷掉,再用羊毛刷仔細刷,把焊縫潔凈的一面暴露出來,確保焊縫的外觀是整潔、沒有雜物的,”毛貞超說,探傷這項工作,需要把體力和腦力結合起來。
仔細除銹后,他們攜帶的焊縫探傷儀派上了用場。黑色的焊縫探傷儀“正臉”比平板電腦略大,裝上電池后約重十公斤。“儀器有個像耳機孔一樣的地方,接上電纜,電纜另一端接上一個探頭,探頭放在焊縫的地方,就能探傷。”屏幕上出現幅度較大的“波”狀圖像,就是發現問題的前兆,他們將此稱為“回波”,也根據回波的幅度判斷問題的大小。
記錄探傷日志
厚度已超過20厘米
檢測到回波,探傷員的神經立刻繃緊,根據儀器顯示的參數,拿尺子找損傷具體位置,再次檢驗。“有時候回波是假象,不一定真的有問題,我們會探測不止一遍。”毛貞超手拿探傷儀鄭重地說。“如果判斷出異常的話,我們分三個等級:輕傷、輕傷發展和重傷。如果是輕傷,我們會記錄監控它;輕傷發展的話,我們就加密監控;如果是重傷,會由其他部門把它鋸掉。”
所有探傷工作都是兩人一組,一人探傷,一人記錄,他們還有專門的探傷日志。“兩個人探了哪個焊縫,在什么時間看的,都有記錄。有問題就記錄下來,沒有問題我們也會在上面標注好,并且需要本人簽字確認。”從 2016年 12月地鐵1號線開通至今,2年光陰,數百個不眠之夜,毛貞超經手的探傷日志厚度已超過20厘米。
毛貞超回憶起第一次成功探傷,有些興奮。那時 1 號線尚未開通,他和當時的團隊第一次檢測出比較大的回波。焊縫存在問題?當時有6個人在現場,大家都有些疑惑,久久不敢下定論,便找來一位老師傅校對。“他檢查過后說確實存在問題,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驚喜’,讓我們肯定了自己的工作和價值。”
“一件事情你去做一次的時候,會覺得很容易,當你重復做很多次的時候,會覺得很煩,也會覺得很疲勞。但是我們這個工作是嚴謹的,必須要保持良好的狀態,認真、全力以赴、有恒心地去完成。”毛貞超說,晚上在隧道工作,累了就坐在地上短暫休息,探傷時涂抹的機油經常蹭到手上或衣服上,一晚上下來,他們工作服上全部都是灰塵和黑色油點。
“地鐵的發展,對一個城市來說很重要。”工作的時候緊張,工作結束后釋然,毛貞超說,每次從地鐵站出來,想著順利完成晚上的工作,地鐵能夠安全運行,心里會感覺有一點驕傲。
趙偉嘉 程果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