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想要徹底拔掉窮根,發展產業,實現持續增收是關鍵。2017 年開始,合肥包河區結對幫扶六安裕安區,堅持“幫進去”和“走出來”兩手抓,通過資金支持和項目帶動,助力革命老區產業發展。
今年41 歲的方紅梅是六安市裕安區新安鎮徐渡村的一名貧困戶,為了能讓孩子上學,原本只能靠種菜養雞的她,來到了徐渡村的扶貧車間,成為一名服裝加工的車工。“離家不遠,能照顧家里,還能學技術。”現在方紅梅已經是一名熟練工,一年能有兩萬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其他收入,方紅梅已經成功脫貧。
距離車間不遠處,就是即將投入使用的徐渡村扶貧驛站。2017 年11 月,在合肥市包河區的支持下,徐渡村扶貧驛站開始籌建。總投資116 萬元,建筑面積445 平方米的扶貧驛站,將依托種植無公害蔬菜、服裝加工、鞋類加工等產業,包括公共就業服務中心、電商服務中心、扶貧車間三大模塊。驛站投入使用后,能帶動村里貧困人口60人就業,貧困戶增收120萬元。
不僅在扶貧驛站,裕安區順河鎮董灘村的貧困戶劉文張在村里的養殖場里也找到了工作。今年61 歲的劉文張身有殘疾,家里僅靠務農,一貧如洗。2015 年,董灘村與一家生態養殖公司合作建起了奶牛養殖扶貧產業園,老劉來到場區做環衛工,每月有2000多的收入。
2018 年,包河區幫扶派駐組通過調研后,從結對幫扶扶貧資金中拿出100 萬元,支持養殖公司擴建了2000 平方米的小公牛育肥牛舍,項目建成后養殖公司先后發放了44 頭小公牛給貧困戶飼養。到出欄時再向貧困戶回收公牛,平均每頭公牛為貧困戶年增收入4000 多元。如今,老劉的年收入穩定在3 萬元,已經順利脫貧。
“只有產業發展起來了,才能真正從‘輸血’轉變為‘造血’。”包河區幫扶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 年包河區財政安排了1050 萬專項幫扶資金,編制了裕安區扶貧產業園、扶貧驛站、鄉鎮衛生院等12 個幫扶項目。2019 年,包河區專項幫扶資金預算為1100萬元。
不僅如此,包河區還將產業幫扶納入區高質量發展扶持政策體系,引導社會資本幫助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同時,包河區在區政府采購網商城開設扶貧專區,打通了政府采購對接貧困戶的綠色通道。“資金支持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而包河區帶來的新的發展理念,給了我們更大的幫助。”裕安區扶貧辦副主任廖玉娟介紹,今年兩區啟動了“聯合扶貧· 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包河區組織了100 家民營企業,與裕安區25 個出列貧困村簽約,進行點對點的幫扶,不僅幫助貧困村“走出去”,更帶動貧困村“高質量退出”。
李多慶 壽子童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