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周末,張先生總喜歡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回老家吃土菜,“開車方便,不堵的話四十分鐘就能到。”不過,前些年,張先生回家可沒這么方便。
1991年就離開老家長豐外出打工的張先生,如今已在合肥市區成家立業。
張先生最初是在廣東沿海地區打工,由于路途中轉麻煩,往往是幾年回一次家。后來張先生回到合肥市區工作,但僅僅是從老家長豐到合肥市區,需要先坐三輪車花四五十分鐘到集鎮,然后在鎮上等兩三個小時坐火車,到合肥之后再轉公交車到西七里塘,總之要花上一天的時間,差不多早晨天亮就出發,晚上天黑才能到……
2000年,張先生買了第一輛私家車,第一次從合肥市區開車回老家,花了近兩個小時。再往后,隨著道路越修越好,蒙城北路、阜陽北路等都可快速連接去往張先生老家的道路,如今阜陽北路高架北延工程正在施工,等到完工通車后,“路會更好走。”
蕪湖路曾是進出城干道
說起合肥的出城道路,市民多數都很熟悉,不過,蕪湖路這樣的道路也曾是合肥外向的主要出入口,可能很多市民會意想不到。
改革開放以后,1978年至1985年,合肥市政府在財力十分拮據的情況下,逐年增加對市政基礎設施投資。以新建、改建城市干道、整修小區道路為主,先后改建了蚌埠路(東段)、銅陵路、望江東路、金寨路(環城路-蕪湖路)等;新建合作化北路、擴建濉溪路。截至1985年,合肥市共有市管道路73條,道路總長度105.7公里。
1986年至1992年,合肥市又先后新建了馬鞍山路、壽春路、蒙城路、青年南路、當涂路、五河路、黃山路、宿松路、東流路等;改建安慶路西段等。1992年底,合肥市共有市管道路94條,道路總長度142.8公里。
當時的長江路、安慶路、壽春路、蕪湖路是橫貫東西的主干道。位于老城區商業中心的長江路,全長2990米,是東西走向主干道,也是東達江蘇、上海,西抵河南、湖北的主要通道。位于老城區環城路(一環路)南的蕪湖路,道路總長度3451.7米,也是合肥西通六安、東抵浦口、南達安慶的主要出入口。位于城西端,東起大西門與長江路相連,西抵西郊大鋪頭,總長8660米的蜀山路(即現在的長江西路),則是合肥市通往皖西、河南、湖北的交通要道。位于城區西南端,北起安慶路西段省博物館門前,南抵東流路東段,總長5104.6米的金寨路,是市區通往西南郊工業區的主要交通干道,也是通往安慶等地的主要道路。南起長江路中段(省政府對面),北抵濉溪路東段,道路總長2115米的阜陽路,是城區通往北郊及皖北等地的主要出入口干道。
現在很難想像,蕪湖路曾經是合肥的出城道路,即便是如今仍承擔著出城道路角色的長江西路、阜陽北路這些道路,也早與原先的模樣相差甚遠。
城區路網框架逐步形成
觀察不同時期合肥市域面積可以發現:1979版城市總規(1979-2000)中,規劃城市用地77.7平方公里;1995版城市總規(1995-2010),規劃城市用地150平方公里;2011版城市總規(2011-2020),規劃城市用地360平方公里。城市規模成倍增加,一條條道路折射出城市的變遷。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合肥的城建發展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重要時期。
1978年~1992年。改革開放后,合肥市拉開了舊城改造的序幕。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合肥市城市建設的步伐大大加快。1983年后,圍繞著貫徹實施國務院批準的《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復函的精神,合肥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從1986年開始,以壽春路改造為起點,合肥市開始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
1992年~2005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合肥市掀起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1993年以后,隨著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新站開發試驗區等新區建設的啟動,根據1992年城市局部調整規劃和1995年重新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合肥市路網建設在完善區間路網的同時,重點打通城市出入口干道,建設環路和立交橋,先后拓寬改造了美菱大道、阜陽北路、合裕路,打通了一環、二環、蒙城路,在一環路相繼建成了五里墩立交橋、美屯立交橋、金屯立交橋,至1999年底,初步形成了“二環九射”加方格網的路網格局。2000年以后,隨著城市路網骨干基本成形,道路建設的重點是打通“斷頭路”和各分區之間聯系的通道,使城區內部交通和對外聯系更加暢通。2004年至2005年,改造了300多條小街巷,使全市小街巷基本達到路暢、燈明、排水暢通的標準,有效地改善了市民居住、生活環境。
自2006年合肥大建設以來,合肥的城市面貌更是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2006年,合肥規劃建成區面積為224.6平方公里。去年底,這一數據已經擴展到461平方公里。十幾年間,合肥從曾經的江淮小邑蝶變為大湖名城。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伍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