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瑤海曾是合肥工業的搖籃,工業企業一度占據全市八成以上。如今,趕上合肥東部新中心建設和全國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政策疊加機遇期的瑤海,正依托物聯網產業園、都市科技工業園兩大平臺,努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時代里書寫新工業革命的新輝煌。
智慧食堂繳費
微絲生產車間
合肥工業發端于瑤海
合肥的工業,從瑤海起步。
早在1951年,合肥就在東市區(現瑤海區)建成了皖北機械總廠,后更名為安徽機械廠,主要生產工礦機械配件等,這成為合肥工業的發端。后來,中央先后在合肥東市區投資興建了安徽紡織總廠、安徽印染廠、安徽針織廠、安徽拖拉機廠、安徽輪胎廠、合肥電機廠、合肥鋼鐵廠、合肥化工廠、合肥日用化工總廠等一大批工業企業。
據統計,1954年到1957年,僅上海內遷合肥的企業就有54家,其中85%以上落戶在東市區(現瑤海區)。到1957年底,合肥市國營企業達到378家,其中80%以上都在東市區。尤其是合鋼、安紡、合化等一批大型企業,均相近連片建于東市區,在該區形成一片片工廠區,使瑤海成為合肥市唯一的老工業區,被稱為“合肥工業搖籃”。而以紡織、鋼鐵、化工、機電等基礎產業為支柱的瑤海,成為全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為合肥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那時候,瑤海的工業很厲害,承接了不少國家的重要項目,還出口到很多國家。”合肥瑤海區經促局相關負責人對此如數家珍。“1959年,合肥木器廠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生產100多件木質家具,合肥模型廠也為安徽廳承制‘迎客松’鐵畫。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里面有合肥模型廠生產的高頻接插件產品,還獎勵了3萬元獎金。1957年,合肥礦山機械廠首批生產的翻斗車出口到越南。”
瑤海區的工業輝煌,一直持續到上世紀90年代。1992年,在合肥市實現利稅千萬元的12戶工業企業中,合肥鋼鐵廠、安徽輪胎廠、合肥日用化工總廠等7家企業均位于瑤海。但是,隨著國家經濟轉型,老工業相繼沒落,瑤海也漸漸失去了舊日的榮光。
老工業區改造帶來新機遇
老工業基地沒落的同時,新的機遇也在悄然誕生。
2013年,瑤海區迎來重要的國家“福利”,該區列入《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成為合肥市唯一一個列入國家級規劃的區,原先呈點狀分布的工業企業將逐步搬遷。2014年,瑤海又成功躋身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首批試點名單,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個縣區級“國字號”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試點。
從此,瑤海區踏上全國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快車道,為其轉型發展裝上了強勁有力的“助推器”。根據規劃,2020年前,瑤海老工業區將逐步完成轄區工業企業的搬遷或改造,搬遷改造工業企業50多家,實施新產業培育、市政設施、生態環境、棚戶區改造等七類項目168個,總投資935億元,打造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物聯網產業基地和合肥市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戰略新興產業為重要產業支撐的瑤海,開始成為轉型升級的熱土。而中央從財稅、產業、投資、土地等方面給予老工業基地的各項政策,也讓瑤海的企業獲得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四千萬補助催生行業龍頭
位于瑤海區物聯網產業園的安徽銀通物聯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獲益者之一。2015年,瑤海區3個老工業區改造項目獲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獲得1.0403億元中央專項補助資金。其中,銀通物聯的安徽物聯網研發中心項目,計劃總投資12771萬元,主要建設智能卡研發、生產及銷售基地,獲得國家專項補助資金4107萬元。
在中央補助資金和瑤海區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幫助下,這三年來,銀通物聯快速發展,去2017年創下了4億元的產值,今年的目標則定在了10億元。目前,銀通物聯正在沖刺IPO,有望成為瑤海區第一家在創業板上市的本土企業。
公司創始人陳世久告訴記者,他們研發的一卡通云閃付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高校支付、智慧社區、大型企事業單位以及城市公共交通。“大家平時用的門禁卡,停車場自動識別道閘,地鐵的支付,都是我們的技術。”其中,銀通物聯還從國內同行業十多家優秀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支付寶終端唯一供應商,從今年3月開始,每月交付將近10萬臺終端。未來,全國3000多所高校里,只要能刷支付寶,就一定是銀通物聯研發生產的終端。此外,銀通物聯也與微信支付、銀聯等合作,讓其研發生產的智能卡、芯片,應用到金融支付、身份識別、能源管控等各個領域。
陳世久說,未來,銀通物聯的發展,得益于瑤海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產業轉型升級,未來,銀通物聯將與園區其他企業一起努力,助推瑤海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
戰略性新興項目“花開”瑤海
事實上,隨著老工業區改造的推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相繼在瑤海落地。目前,合肥物聯網科技產業園、合肥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平臺正在加快建設。銀通物聯智能IC卡生產基地、客來福家居生產線項目先后建成,中科國泰智能家居生產線、尚榮醫療產業園、統旭電子戶外高亮顯示系統、洲峰電子貨運消費結算中心等一批項目也在建設當中。
在客來福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該公司已經在瑤海區打造了強大的研發和生產“智”造能力,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全屋定制家居生產銷售企業,產品線基本覆蓋了全屋定制家居的全部品類。與傳統家居企業不同,客來福集研發、生產于一體,榮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稱號,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產品研發體系。
位于瑤海都市科技工業園的安徽比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發、制造銷售中高端智能色選產品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經過在瑤海的五年發展,已經成為一家“小而強”的企業。據介紹,比達光電目前已獲得國家專利70多項,立項產品超過60項,其中礦石色選機是國際先進產品,產品出口美國、俄羅斯、法國、巴西等80個國家或地區,預計2018年高新產品年產值可超4000萬元。
比達光電創始人畢權武告訴記者,公司還將研發產品內部無損檢測、剔除,成分檢測并分類分級等產品,“比方說,蘋果經過我們的設備后,可以檢測含糖量、蛋白質含量、維生素等,以后在超市可以用含量來標稱價格。”據介紹,目前此類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僅歐洲市場年需求量約10到20億歐元。
銀通物聯、客來福、比達光電等一大批項目在瑤海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讓瑤海區的電子信息和物聯網等產業雛形初現,瑤海也開始申報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打造百億元物聯網產業基地
為了促進產業發展和搬遷改造,瑤海區也將提請市委延期瑤海老工業區各項優惠政策。在瑤海投資興業,不僅有老工業區改造的“福利”,更有合肥東部新中心高起點建設的政策疊加機遇期。
作為合肥發展的新興增長極、未來城市地標級地區,合肥東部新中心面積為34.1平方公里,而瑤海約占18平方公里。合肥東部新中心規劃提出,瑤海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新興產業基地、新興產業工程建設,逐步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為瑤海發展吹響了新的集結號。
“十三五”期間,瑤海區將發展以物聯網為重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特色產業為大健康產業、建筑業產業。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合肥物聯網科技產業園區是全省首個也是唯一專門的物聯網產業園區,具備了很多的政策疊加優勢,為項目的引進提供了政策依據。瑤海將以此為載體和平臺,建立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體系,到“十三五”末,將園區打造成為百億元物聯網產業基地和集群。
在大健康產業上,瑤海將以尚榮醫療產業園為依托,建設百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把瑤海打造成全市健康養老示范區。同時,瑤海也將謀劃建設瑤海建筑業總部園區。據統計,2017年瑤海區建筑業已達總產值772.8億元,其中,產值超過50億元企業6家,100億元以上企業2家。到“十三五”末,瑤海區將打造成為建筑業產值千億元城區。
晉茂林 徐培 吳傳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