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中國電科16所展示“低溫科技”
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中國電科16所將帶來極高靈敏度的低溫接收機、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機、氣體軸承斯特林制冷機等三款典型產品,亮相高端制造展區。
其中,低溫接收機是月球探測的“順風耳”,據了解,嫦娥四號是世界首顆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探測的航天器,嫦娥五號承擔采集月球樣品并返回地球的任務。而“嫦娥”落月之前,需要進行幾次變軌,何處“轉身”、角度多少、加速還是減速?如果想獲得這些至關重要的精確數據,必須傾聽探測器發出的信號,并對信號進行處理。然而,探測器的信號來自遙遠的太空,在穿越地月間38萬公里的超遠距離后,到達地面時已十分微弱。如何才能清晰、準確地聆聽“嫦娥姐姐”的聲音?16所自主研發、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新一代低溫接收機,其核心部件工作在-260℃的低溫環境下,能精確捕捉探測器發回的微弱信號。實際上,早在“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之時,16所研制的低溫接收機就已立下汗馬功勞。新一代低溫接收機更能滿足未來星地之間大容量數據傳輸與更高精度的測控,在今后載人航天、火星探測方面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電科16所打造高科技“耳目”
而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機被稱為紅外探測“千里眼”的守護神。據了解,紅外探測器屬于典型的“夜貓子”,在夜晚沒有光的時候都可以看清楚眼前的物體。與非制冷型探測器相比,制冷型的紅外探測器看得更高、更遠、更清楚,堪稱“夜貓子”里的“千里眼”。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機冷指振動小,制冷溫度低,在它的作用下,探測器眼不花了,重影沒有了,物體看得更加清楚了,探測距離更遠了。據了解,16所到目前為止已經研制的數代低溫制冷機,涵蓋各種類別的大、中、小型分置式低溫斯特林制冷機產品,溫區覆蓋范圍寬、制冷量覆蓋范圍廣,守護紅外探測“千里眼”發揮更好的性能。
另外,16所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了氣體軸承斯特林制冷機工程樣機,并形成液氮溫區5W、10W、15W、30W的譜系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和禁運,填補國內空白。據了解,低溫生物冰箱迫切需要能夠在低溫下(-150℃以下)仍然能夠高效工作的制冷機,以提供冰箱的冷源。氣體軸承斯特林制冷機是最佳選擇,而基于該制冷機作為冷源設計而成的低溫生物冰箱,也即將應用于空間站,將成為國內首個應用于空間站的斯特林低溫冰箱。
記者了解到,在合肥,像中國電科16所這樣的科研院所還有不少,他們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發創新,為“合肥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
精準醫療領域的“創新高手”
高新技術企業,同樣是合肥創新體系的重要一環。
在合肥高新區,隨著生物醫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涌現出了精準醫療、第三方醫學檢驗等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高手”。2016年3月,以金域醫學(合肥)為建設主體的首批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目前已投入1.5億元,引進高精尖技術人才及海歸學者20人。目前,中心已成功轉化和開展了50多項針對遺傳性疾病、腫瘤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檢測項目,擁有基因高通量測序、芯片技術、質譜技術、FISH技術、多重PCR技術等領先技術平臺。
金域醫學始終堅持走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道路
據介紹,該中心還將研發出生缺陷、遺傳病檢測、腫瘤篩查與靶向檢測、感染性疾病等13個系列、150個檢測套餐,服務全省1500余家醫療機構,每年可為超過100萬人提供遺傳病診斷、腫瘤防治、心血管疾病防治、出生缺陷防治、感染性疾病防治等疾病領域的精準醫療,以及全生命周期、全疾病領域、全病程管理的精準醫學檢測服務。同時,該中心還可通過檢測規模效應來降低檢測費用,推動基因檢測的平民化和廉價化,實現健康惠民全省覆蓋,降低出生缺陷患出生率,并對遺傳性疾病、腫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從零起步發展到第三方醫學檢驗行業的領軍者,金域醫學始終堅持走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多年來通過自主創新和追蹤全球最新技術前沿,整合全球創新資源,扎實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不斷鞏固和強化核心競爭力。據了解,近年金域醫學每年的研發費用投入平均占比超5%。下一步,合肥金域將致力于基因檢測、病理診斷、醫學檢驗等的深入探索,推進生物樣本庫建設、健康大數據開發、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領域的開發與應用,助力安徽省精準醫療行業的科技進步與生物健康產業的發展。
跨國巨頭將研發中心設在合肥
隨著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研發中心的落地,合肥的創新體系,也迎來了國際巨頭的加入。
5月24日,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制造商惠而浦,在“中國家電之都”合肥舉行了全球研發中心及中國總部啟用慶典。這意味著,繼去年11月惠而浦合肥智能工廠投產以后,惠而浦又將自己的研發機構帶到了合肥。
合肥產投集團是惠而浦中國公司的第二大股東,集團董事長雍鳳山表示,惠而浦中國總部及全球研發中心的落成,不僅意味著惠而浦在中國的發展有了更多的創新平臺支撐,也意味著合肥將得到惠而浦全球創新資源的支持,去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合肥的家電產業將進一步向高端延伸。
而合肥市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惠而浦是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制造商,選擇在合肥建立其中國總部及全球研發中心,可以憑借百年創新積淀,帶動安徽乃至中國家電產業向高端延伸,推動中國制造向工業4.0時代邁進。
記者了解到,惠而浦公司在美國、巴西、意大利、德國等世界各地都設有研發中心,位于合肥的研發中心,是惠而浦全球七大研發中心之一,每個研發中心各有所長并且資源共享,這將推動合肥打造“全球家電制造中心”。
平臺和人才為創新“插上雙翅”
據了解,合肥正加快構建區域協同創新體系。該市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陸續建設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四個一”創新平臺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按照規劃,合肥力爭到2020年,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600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產總值比重達25%,打造10個左右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聚基地,建成高水平、高層次新型協同創新平臺10個以上,建成國家級研發機構超過100家,實現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主圖:高科技領域處處有電科18所的貢獻。
同時,合肥持續引進培養創新人才,實施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該市正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力爭到2020年,安排不少于2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經費,新引進及培養國內外頂尖人才和國家級領軍人才600人、省市級領軍人才3000人,集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不少于10萬人,人才資源占人力資源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8%。
有了創新平臺和人才,最需要創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目前,合肥已形成以京東方為龍頭的新型顯示產業鏈,以晶合晶圓、通富微電、聯發科技等為代表的集成電路產業鏈,以海潤光伏、晶澳太陽能、通威太陽能、陽光電源等為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欣奕華、巨一自動化、雄鷹自動化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產業鏈,以北大未名、安科生物、豐樂種業等為龍頭的生物產業鏈,以江淮汽車、安凱汽車、國軒高科等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下一步,合肥還將完善技術和產業、平臺和企業、資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等四大創新體系,加快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全球產業創新中心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屆時,合肥制造業將閃耀著更燦爛的科技創新的色彩。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項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