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江淮晨報訊 合肥作為列入全國首批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3月底已經正式出臺了《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4月25日,合肥市召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會議,會上,各區政府、開發區管委會都簽訂了《合肥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責任書》,領到了“任務書”。
45小區4萬余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試點
當前,合肥市實行的是“大類粗分、干濕分離”的分類方式,對紙、塑料、金屬等干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對其他不可回收垃圾進行焚燒、填埋等無害化處理,對餐廚垃圾進行單獨處理。
合肥市城管局局長李鋒介紹,目前,試點工作分三個方面展開。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方面,濱湖新區省政務辦公區內全部省直機關單位及蜀山區政府、蜀山區行政中心、民生大廈等16家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校園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中,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師范附小、望湖小學、第四十八中學濱湖校區等13所中小學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
最為重要的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上,合肥市共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45個,參與居民4.27萬戶,覆蓋居民5.67萬戶,回收廚余垃圾2946噸,回收再生資源392噸。
合肥人每天“制造”4000多噸生活垃圾
“雖然我市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距國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廳的要求,距分類先發城市和先進地區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李鋒表示,2018年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利用率要達到10%以上,建成7個以上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離這個目標任務還有距離。
此外,合肥在分類終端處理能力上還有待提高。目前合肥市城區人口超過400萬,日均生活垃圾進場量約為4250噸。每天產生餐廚垃圾約400-600噸,但是餐廚垃圾處理廠目前處理能力僅為200噸。
將統一垃圾分類標識,發放統一分類垃圾袋
根據《方案》,合肥市以年度為時間節點,具體明確了2018年、2019年、2020年每年的工作目標任務,要求在2035年前全面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垃圾主要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這也被稱為“四分法”。
屆時,合肥將統一垃圾分類標識和標準垃圾桶的顏色,發放統一的分類垃圾袋。各區、開發區根據區域具體情況,自行確定智能分類設備樣式,優化分類垃圾桶布局,合理確定垃圾收集容器數量和設置位置。
各責任單位還會根據相關規定安排足量督導員,加強桶邊值守,引導市民準確分類投放,糾正不準確的投放行為,提升分類投放的準確率。
合肥將建設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園
按照規劃和要求,到2020年,合肥必須新建日處理能力不低于950噸的廚余垃圾處理設施,以滿足廚余垃圾處理需求。
合肥將加快垃圾終端處理設施規劃建設。修訂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設施建設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建設資金列入市大建設計劃。結合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產業功能布局以及新的生活垃圾焚燒項目選址,統籌規劃建設生活垃圾終端處理利用設施,建設集垃圾焚燒、餐廚垃圾綜合處理、資源化回收利用為一體的垃圾分類協同處理項目。
下一步,合肥市將積極推行生活垃圾處理產業園建設,重點加快推進市餐廚垃圾處理廠二期工程、市固廢二期工程、肥西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長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工程、龍泉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等項目建設。(余佼佼)
原標題:未來合肥將統一發放分類垃圾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