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晚上9點多,氣溫只有-4℃。天鵝湖面碧波蕩漾,就在湖邊,由蜀山區接收辦和中標捕魚公司組成的捕魚隊點亮夜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據介紹,2018年度天鵝湖集中捕撈行動從6日晚啟動,持續5天時間。而類似的捕撈每兩年開展一次,行動已經持續十年,今年是第5次了。
寒風中喊著號子圍網捕魚
“一二、一二”當天晚上9點多,隨著現場負責人一聲令下,6名捕魚員3人一組,走到2條鐵皮船上,坐好位置、把牢船槳,喊出號聲,口號聲劃破寂靜的天鵝湖面,捕魚船整齊劃一地向湖中間駛去。
“這次捕魚采取圍網方式,幾天前就開始在湖內撒網。”捕魚公司現場負責人介紹說。
在寒風中捕魚是件苦力活,也是一件技術活。因為魚在水里的力氣特別大,掙脫能力很強,幾個工人合力才能把第一個格子從大網中分解出來,用小船拉往岸邊,然后再用改造好的能漏掉水的大塑料箱子把魚轉運到一旁等待的車子里。
第一個箱子靠近岸邊時,只見里面擠滿了魚。此時,一輛大型吊車早已在岸邊待命,吊鉤上事先裝好電子秤,勾住箱子,魚的重量便在電子屏上清晰顯示。現場一位工作人員負責查看,并在多人的見證下,記在了統計表上。
捕魚放魚苗是為保持生態平衡
天鵝湖作為景觀水體,不僅禁止游泳,還禁止垂釣,為什么要集中捕撈呢?蜀山區接收辦現場負責人介紹,湖內的魚大多數源自2年前政府投放的魚苗。經過1-2年的生長,魚苗成長為大魚,加上一些市民平時在天鵝湖內放生魚、龜類水生動物,天鵝湖中魚的密度逐漸增大。“魚的數量多了,消耗的氧氣成倍增加。特別是到了夏季,湖魚過度密集,易造成魚群大批翻肚死亡。”因此,每隔兩年,政府就會在冬季對天鵝湖內的魚進行一次集中捕撈,防止湖魚過度、過密生長。
既然大魚消耗水中氧氣,又為何投放魚苗呢?蜀山區接收辦現場負責人介紹說,投放的魚苗種類主要是花鰱、白鰱,這類魚是藍藻等浮游動植物的天然“克星”,在數量平衡的前提下能起到凈化水質、保持水體生態平衡的良好作用,因而魚苗投放是水質凈化的一個重要措施。
“天鵝湖建成開放的這十多年,‘放魚養水’持續開展,平均每兩年開展一次魚苗投放。每次投放魚苗的數量,則是前一次根據捕魚量來決定,維持水體內部生態平衡。”該負責人介紹說。
天鵝湖魚將“游”上市民餐桌
記者在現場看到,捕撈員會仔細對每一條魚過稱,對超過三斤的大魚裝車運走,對不足3斤的小魚,則放回湖中,“這是為了保持魚群生長活力。”面對記者的疑問,捕撈員解釋說。
據了解,捕撈工作不僅會讓天鵝湖水保持碧水青波,還將讓市民品嘗到味美鮮甜的湖魚。
“瞧,這魚多新鮮,力氣大!”一位捕撈員拿起一條魚給記者看,“這魚水色多好,魚鱗顏色淺,肉質飽滿肥厚,一看就是在干凈水質里養大的!”
“天鵝湖湖魚無論在肉質還是水色上都優于市場上大多數同類魚,因此銷售價格要比同類魚每斤高出0.2—0.3元。”捕撈公司現場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介紹,捕獲的湖魚當天凌晨就會出現在合肥批發市場,幾個小時后便被烹為一道鮮美的紅燒魚或者魚湯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
據了解,經過競爭性談判,蜀山區確定了一家捕魚團隊。在實施捕魚前,事先明確了起獲湖魚的單價,而銷售湖魚所得收益將全部繳入政府財政,用于天鵝湖新購魚苗投放和水質凈化等項目支出。
原標題:天鵝湖湖魚將“游”上市民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