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舊稱廬州 ,有2000 余年的歷史,但 1999 年第一次偶遇她的時候,曾問起身邊的戰友,許多人都不知道合肥在哪。2006 年,我轉業來到合肥。
那時,我租住在包河苑。在合肥知道包河苑的人很多,不知道的人很少,就因為它是一個較大的回遷居民安置點,居住著幾萬人。駱崗街道和派出所位于小區西北角,沿著門前的緯一路向東,分別有花園、大墻、義興、觀音廟等社居委,而東面空曠的農田,被勤勞的鄉親們開辟成一片四季常青的農家菜地。南面與包河工業園隔著一條柏油路——緯二路。沿緯二路往東,是另一個回遷點——包河花園。
坐 32 路公交再往東,就到了大圩;往西幾百米,是包河區政府;往南坐 27 路公交,可以到義城鎮。小區的北邊是合寧高速,而出入口就在區政府的東北角包河大道東西兩側。
當時,我的工作地點在明教寺東南角的文昌閣。每天從小區門口坐 902 路,順著包河大道一路往北,兩邊一片荒涼。經過熱鬧的葛大店,越過南二環上馬鞍山路,在車上可以看到周谷堆的擁擠,聽得見合工大東門的喧嘩。眼瞅著 902 路車的車尾,卻看到14路公交車已到了面前,于是,迅速爬將上去。與 902 路不同的是,14 路在過了葛大店后,便左轉上了東流路往西,到凌大塘后右轉,沿著美菱大道一直向北,沿途經過科大南校區、衛崗、東陳崗,再越過黃山路、南薰門橋,便到了合肥的地標性建筑——大鐘樓,再往北便是市中心——四牌樓。我要在這下車,穿過百大,越過青云樓,擠過中菜市,才能到單位。
2008年工作崗位變動,上班地點在九州大廈斜對面,金寨路與廬江路交口。那一年,我買了輛車——電瓶車,它帶我走過寧國路、蕪湖路、桐城路以及環城南路,陪我欣賞過香港街、女人街,而且還讓我享受了赤闌橋邊的歌聲,領略了月潭庵里的靜謐。2009年6月,單位整體搬遷到天鵝湖北側,它又繼續捎著我走過機場路、南二環、繁華大道,享受過祁門路、龍川路杳無一人的快樂。
后來,為了減少路上辛苦,在考察了眾多的房源后,毅然擇匡河而居。我終于可以在家門口上班了,不用像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們那樣,有的家住北二環,卻到肥西去上班;家住大蜀山,卻到巢湖去工作。當然,還有家住肥東,卻到經開區上班,或者家住老城區,卻要到廬江去工作。“現在,每天路上幾十分鐘,感覺好多了,路寬了,順暢了。不像剛搬遷的時候,覺得上班就是折磨、活受罪。”說這話的是某商務學院董副校長,他家住望湖城,工作卻在磨店。
如今的我,每天早晨下樓出小區,不慌不忙地沿懷寧路向南越過松蔭橋,欣賞完匡河美景,過休寧路左轉 300 米便到單位。雙休或節假日,還可以坐公交或地鐵,去大蜀山、紫蓬山,去包河、蜀峰灣、天鵝湖、翡翠湖,去逍遙津、植物園、地質博物館、科學島,當然也可以去市圖書館,省圖書館。而壘街、黌街、半邊街,更是要去的,畢竟有人文、有美食,更有歷史、有生活。之所以如此啰嗦,蓋因為在近二十年的時光里,我見證了合肥這座城,尤其是這十多年來三個工作地點、每天2個小時的路上時間,親眼看到的巨變:道路縱橫、四通八達,高樓拔地而起、濃蔭匝地,親身感受她的街巷人文、市井煙火……第一條高架的誕生,第一條地鐵的開通,新機場的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二十年前,我不會想到合肥會發展得這么快,建設得這么美,但我相信,二十年,不,十年或五年后,她一定會發展得更好。合肥確實是個“養人”的地方,來了就不想走,到過就想留……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