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這五年|長豐:草莓稻蝦齊上陣 特色農業助脫貧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水湖鎮種植草莓;崗集鎮青峰嶺村種植薄殼山核桃;吳山鎮樓西村種植奶油小南瓜;造甲鄉則把水稻和龍蝦結合起來開展“稻蝦共養”;莊墓鎮更是打造田園綜合體,將旅游和種植業、養殖業結合;而聲名遠播的馬郢社區,則通過助學助農助村的方式,不僅讓貧困戶脫貧,更讓鄉村走上振興之道。記者日前在合肥長豐縣采訪看到,長豐正圍繞現代農業“310”工程,讓特色農業、旅游業、田園綜合體等助力脫貧攻堅。

碩然生態扶貧產業園。

碩然生態扶貧產業園。

小小草莓帶動農民增收

昨天中午,在長豐縣水湖鎮合肥田峰草莓有限公司,61 歲的田多勝正在忙著自己的工作。田多勝是附近左店鄉陸橋社區的貧困戶,幾年前也嘗試著種植草莓,希望增加收入,“但種草莓是技術活,病蟲害防治等需要很高的技術,我也不懂,就靠天收,所以也沒掙到錢。”今年上半年,田多勝經人介紹,來到了當地有名的田峰草莓工作,“他們的技術水平很高,草莓種得好。”在這里,田多勝一天能掙100 多元,一個月有3000 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我在這里可以學到最好的草莓種植的技術,學好之后,以后我自己也可以在家更科學地種植草莓。”

田峰草莓生產經理杜飛告訴記者,為了帶動周邊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田峰草莓制定了幫扶脫貧計劃,“首先是土地入股分紅,農戶將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照每畝1000 元的保底分紅,投產后可以享受合作社收益分紅。”另外,田峰草莓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在園區務工,“更重要的是,草莓種植技術含量很高,所以我們還開展技術扶貧,幫助他們掌握最好的技術。”

據統計,2017 年,田峰草莓為9 個村居261 戶貧困戶培訓了草莓種植技術,同時幫助費崗村16 戶貧困戶參與園區生產,幫扶左店鄉梁曹村64 戶貧困戶建設扶貧產業園,并與16 戶貧困戶簽訂《草莓技術服務協議》,提供3 年免費草莓種植及銷售技術指導,使貧困戶畝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有著“中國草莓之都”美譽的長豐,還有不少像田峰草莓這樣的企業,通過小小草莓開展扶貧攻堅,讓貧困戶從草莓產業中獲益。長豐縣扶貧辦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長豐通過發展草莓產業,870 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3 萬元以上,而通過務工及資金資產入股,2500 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特色農產品為幸福加碼

除了草莓,長豐不少鄉鎮也在發展特色種植業,為脫貧攻堅助力。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崗集鎮青峰嶺村的安徽省順源農業有限公司。公司總經理沈軍城是本地人,2014 年回到家鄉創業,鑒于所處江淮分水嶺的地理氣候條件,他選擇了種植薄殼山核桃,并帶動全縣種植薄殼山核桃面積達4萬畝。

創業伊始,沈軍城就懷著“讓家鄉變美,讓鄉親增收”的初心,而這幾年薄殼山核桃產業的發展,也確實給村民和貧困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2014 年以來,企業先后流轉土地面積2400 畝,年租金600 元/畝,“青峰嶺村流轉農戶113 戶,戶均租金收入每年有12743元。”留守在家的老人,有不少也來到順源農業公司務工,日工資65到150元不等,一年工作200多天,就有上萬元的收入。

“另外,我們還有土地入股的分紅扶貧,并給貧困戶輸送產業,開展造血扶貧。”2018年,企業為青峰嶺村105 戶貧困戶每戶免費提供薄殼山核桃種苗20 到30 棵,承諾以高于市場價10%的價格回收貧困戶的產品,并幫助他們銷售,“幫助他們可持續地增收。”而距離青峰嶺村不遠的吳山鎮樓西村,則選擇了奶油南瓜特色種植。記者在樓西村貧困戶幫扶一覽表上看到,幾乎每家每戶都選擇了種植奶油黃瓜,而他們也確實從中受益。據樓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陶余川介紹,目前全村已種植了2200 畝奶油南瓜,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很大一部分收入,也為49 戶貧困戶每年增收約5000 元。“有一家貧困戶叫徐配濤,家里種了五六畝,每畝按3000斤算,一年能有大約2萬元的收入。”

吳山鎮樓西村種植的奶油小南瓜喜獲豐收。

吳山鎮樓西村種植的奶油小南瓜喜獲豐收。

稻蝦共養創新扶貧模式

勤勞智慧的長豐人,始終追求如何讓土地產生更大的價值。而稻作文明悠久的造甲鄉,則探索出“稻蝦共養”的答案。

2014 年前,造甲鄉與多數江淮地區農業鄉鎮一樣,堅持傳統的“一稻一麥”。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為破除收入短板,尋找產業脫貧之路,造甲鄉開始深入調研。其間,建檔立卡貧困戶崔興文探索出的稻蝦共養新模式,引起了扶貧工作隊的注意。

原來,先天殘疾的崔興文成功驗證了稻蝦共養模式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既解決了冬季低洼田撂荒的問題,還能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通過資源循環利用,全程不使用化肥、農藥,達到小龍蝦、水稻交替產出,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的目的。

昨天,在造甲鄉雙河社區的月亮灣農家小院,48 歲的貧困戶崔斌向記者展示了稻蝦共養模式。“每畝田,水稻收入能有1000 多元,現在小龍蝦能收入大約4000 元,我種了30 多畝地,一年收入有十多萬。”稻蝦共養后,每畝田增收4000 元,這讓貧困戶和村民們從蝦稻田里翻出了“金疙瘩”。而今,造甲鄉稻蝦共養面積已達3.2 萬畝,年產銷優質小龍蝦1200萬斤。

村民在田峰草莓園工作。

村民在田峰草莓園工作。

稻蝦共養的扶貧產業,除了帶來了豐足的小龍蝦,還催生了另一個優良產品“蝦稻米”。銳豐家庭農場負責人韓有軍告訴記者,蝦稻田里全程不能施用化學肥料與公害農藥,所以蝦稻米品質很高,“我們培育的‘軍松’蝦稻米,達到出口歐洲標準,還在長豐首屆蝦稻米品鑒大賽中拿到一等獎,很受消費者青睞。”記者了解到,蝦稻米每斤賣到大約8.5 元,每畝大概可以有3000 元的收入,這給當地村民和貧困戶又帶來了新的增收。

稻蝦共養為農民增收。

稻蝦共養為農民增收。

田園綜合體提供“綜合扶貧”

長豐不僅有各種各樣的特色農業,還擁有豐富的旅游、休閑資源,從而催生出一批田園綜合體,成為脫貧攻堅的新載體。

日前,記者來到長豐莊墓鎮的金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采訪。4200 畝的園區內,種植了1400 畝高標準精品果樹,建設了600 多畝精養魚塘和1000 多畝天鵝絨紫薇,打造成集民俗、農事體驗、采摘休閑觀光、親水游玩等為一體的示范園區。而金橋社區也通過流轉閑置土地、資金入股、園區務工等多種途徑,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園區里碩然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杰告訴記者,企業不斷吸收周邊貧困人口在園區內務工,其中還包括22 名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他們可以負責果樹修剪、蔬菜種植,企業還購買了社保。”據了解,目前金橋社區常年在園區內務工的有約45 人,戶均年增收6000元。

同時,金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還為貧困戶們低價提供好的種苗,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他們發展產業。李杰說,碩然生態農業示范區與安徽農業大學共建了產學研合作基地,讓貧困戶們種植草莓、油桃等,“種植出來的水果可以供游客采摘,我們提供穩定銷路。”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

長豐縣扶貧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脫貧攻堅,不僅僅是要讓貧困戶增加收入,更要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讓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加入到鄉村振興的時代洪流之中。楊廟鎮馬郢社區原是重點貧困村,三年來,在扶貧工作隊幫助下,馬郢社區實施“助學”“助村”“助農”的“馬郢計劃”,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讓村民和貧困戶增收,還讓教育、體育、文化等在鄉村蓬勃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現在,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大家的心氣更足了。

1970 年出生的孫濤是馬郢本地人,因為殘疾而貧困。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主要從事家電維修等。2017 年,在得知家鄉實施馬郢計劃后,孫濤回到了家鄉。孫濤被馬郢計劃所吸引,加入了義工的隊伍,“在助學的周末課堂里幫忙。”做義工,也讓孫濤拓展了自己的“朋友圈”,慢慢地,他開始通過電商來幫助貧困戶們銷售特色農產品,給自己和鄉親們增收,“現在我和大家一樣,勁頭很足,希望能把家鄉建設好,讓鄉村振興起來。”

記者從馬郢社區了解到,在扶貧合作社、扶貧驛站等的帶動下,馬郢社區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20 余萬元。現在的馬郢社區,一改往日空心村面貌,已成為安徽省鄉村旅游扶貧十大線路之一,年接待游客近40000 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200 萬元,實現了由重點貧困村向鄉村振興的蛻變。

汪明 尹華耀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項磊(照片由長豐縣委宣傳部提供)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察隅县| 沂南县| 绥化市| 神农架林区| 通道| 梅州市| 顺昌县| 阳高县| 滦平县| 盈江县| 莎车县| 晋江市| 巴楚县| 津南区| 保定市| 秀山| 安丘市| 扬州市| 涡阳县| 多伦县| 连云港市| 科技| 阿拉尔市| 托克逊县| 阳西县| 宁都县| 文昌市| 偏关县| 大方县| 曲阳县| 丰城市| 哈巴河县| 工布江达县| 双城市| 信丰县| 信丰县| 金塔县| 白沙| 蒙山县| 潮安县| 东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