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肥東縣在散文創作領域更加大放異彩,出版了數部散文專集,涌現了一大批有成長性的散文作家。近日,肥東散文作家代表許澤夫、吳友邦、沈光兵、唐克文、蔡興樂集體做客由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徽派》欄目,他們暢聊肥東散文的創作現狀和長遠規劃,并分享了肥東在擦亮“中國散文之鄉”這塊金字招牌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散文之鄉的金字招牌全國獨一家
徽派:能否介紹下肥東"中國散文之鄉"這塊金字招牌的由來?
許澤夫:2011年,肥東縣獲得了中國散文學會授予的“中國散文之鄉”稱號,全國獨一家,已經快12年了。
徽派:大家都會好奇,為什么是肥東,我們有什么樣的底氣?
許澤夫:首先,肥東具備了散文創作的實力。我們有一批在當時直到現在都比較活躍的散文作家,在全國都是有影響的;其次,肥東人文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重文重教,典型的歷史人物就是宋朝的包拯,清官典范,剛正不阿,同時他也是作家,他寫了上千萬字的奏折,里面對經濟的分析,都是文采飛揚的散文;改革開放后,肥東也一直是全國的教育大縣,很多熱愛寫作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后回到肥東,在各自的崗位上邊工作邊讀書,已經形成一種濃厚的氛圍,他們對散文的情懷矢志不渝。有些人雖然在普通的農村小學教書育人,但仍然堅持閱讀與寫作,有的雖已不在教育崗位,年輕時養成的寫作習慣和對文學的熱愛依然存在。肥東的“中國散文之鄉”稱號當之無愧,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是更加蓬勃的發展。
許澤夫。
徽派:十多年來,為了這塊金字招牌,你們做了哪些工作?
許澤夫:我們有一批散文作家在茁壯成長,他們的創作可以說是碩果累累,比如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道德就是位頗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對文學有情懷,多年如一日堅持創作,我和他熟悉多年,了解他業余時間除了看書寫作沒有其它愛好;他還有胸懷,不僅自己創作,更是帶動和鼓勵所有愛好者寫作,不論職務、身份,一視同仁;他更有壯懷,他將文學創作上升到結合“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高度,文學凈化靈魂,他說,提高市民文化素質和行為修養,才是“創城”的最大目的。所以,他擔任宣傳部長,給肥東的文學帶來了“窗口期”,我們將全力爭創“中國文學之鄉”。此外,肥東縣委縣政府還出臺了包括物質獎勵在內的很多激勵政策,引導和構建了大量的傳播平臺,這里要特別感謝新安晚報,每個月一期的肥東專版,更好地展示了肥東散文作家的風采。我們還經常組織全國的作家、期刊編輯來到肥東,叫做“全國名家進肥東”活動,給我們的作者上課,把我們的作品推出去,這些都是肥東文學創城的重要內容。
散文創作的氛圍在肥東非常濃厚
徽派:能不能請各位老師結合肥東縣的地域特色,談談散文創作的現狀?
吳友邦:剛才許老師介紹了肥東之所以成為“中國文學之鄉”,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建立相關的推進工作機制等等,我們教育系統尤為突出。我縣各級各類學校都有自己的校園文學社,活動開展已常態化,當前,在實施“雙減”的大背景下,各校文學社的活動已經納入了課后服務的范圍。縣局層面成立了校園文學總社,專門負責對全縣中小學校園文學社的協調、指導工作。在教育系統,熱愛文學,文學創作已經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已經成為師生們的一個興趣特長。每年我縣都舉辦有師生參加的肥東縣校園文學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8屆,每年參賽的師生都在千人以上。師生之所以踴躍參加,是因為校園文學大賽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已經轉化成了師生精神成長的有益養分。還有,每年暑假的“讀一本好書”活動,我縣參與讀書征文的學生數高達2萬人,無論是參與征文的人數還是獲獎的人數遠遠高于其它地區。這么多孩子熱愛文學,喜歡創作,說明文學的種子,不知何時,已潤物細無聲般地在孩子們小小的心田里種下了,我縣在散文創作領域大放異彩與此應該是有關聯的。
吳友邦。
蔡興樂:寫作或者文學創作需要有引領,有良好的氛圍。散文創作在肥東已經形成氣候,或者說是濃厚的氛圍。有的人可能自己寫一篇文章,開始還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起。但在肥東不一樣,大家在文學創作上你追我趕,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就我自己來說,一開始也沒有文學創作意識。記得第一次看到許澤夫老師發表在報紙上的文章后,便萌發出也嘗試著動筆寫作的意識。可以說,這就是帶頭人的作用。我在肥東報當副總編輯時,報社曾專門拿出一個純文學板塊,鼓勵全縣的文學愛好者積極寫稿投稿,大量發表他們的文學作品。也許刊登出的一篇稿件,就能影響他們一輩子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拿起筆來進行文學創作。我業余時間主要是從事散文詩的創作,對散文詩的創作發展尤為關注。記得有一年,外省一家日報社組織了一個全國散文詩展覽活動,每期集中展示一個省的散文詩作品。而集中展示安徽省的那一期里,全省一共12個散文詩作家中,竟有5個是肥東的。可見肥東散文詩創作在安徽省的影響力之高之大,說肥東是安徽省散文詩創作重鎮一點也不為過。窺一斑而見全豹,由此可見肥東在文學創作上,業已形成既你追我趕、又互相鼓勵的氛圍。
蔡興樂。
沈光兵:肥東的散文作家作品在地域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以張集鄉為例,一是出現了地域性地標式人物。比如劉湘如,迄今于國內外報刊和出版社發表、出版各類作品一千多萬字,出版著作40余部,在文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比如張道德,他的《所遇所得》是第三部散文集,共輯錄了42篇散文,這些作品曾發表于《人民日報》《散文選刊》《時代文學》等報刊。著名作家潘小平在序言中對于該書給予高度評價:文字優美,意境深邃,既有“一種溫情脈脈的美感”,又兼具“詩性”,蘊含充沛的表達能力、審美能力、思想能力及情感能力,是作者精神的整體抵達;比如張道發,雖獨自在偏遠鄉村以教書為業,十幾年來一直從事散文詩的創作和研究。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天馬行空的想象成就了他,他的散文詩以微見大、以短見長、小處著眼大處著筆、自成一派,唯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二是形成了支柱型散文作家群體,代表人物有程浩、王圣水、吳友邦、殷芳、王光中、丁騰淵、李瓊、宣梅、李彩云、張勤豐、馬先勇、吳蔚芳等;三是有潛力的散文作家不斷涌現,像劉飛、許俊、喬璐、范翠紅、鄭翠霞、李燕紅、陳海霞、劉奇云、丁潔、畢娜娜等;四是散文創作隊伍不斷壯大。近年來,肥東縣散文創作隊伍不斷壯大,許多學校辦了校刊,如肥東一中的《文華》、安師大附屬肥東實驗中學的《青葵》,還有的機關單位和企業辦了刊物,散文創作人員超過5000人。
沈光兵。
唐克文:我的身份是老師,也是文學愛好者,喜歡寫文字。我對文學的愛好是校園給我的,是老師給我播下了一顆文學的種子。我清楚地記得,小的時候寫作文,我寫的是:某某學生學習非常刻苦,42度的體溫還在堅持。老師告訴我說,寫作一定要真實,真實就是寫自己內心的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真實的,它來自于人內心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種真實,就是遇到什么都想寫下來。不是所有學生都愿意去寫,所以對我們老師來說,給他們播撒文學的種子義不容辭。本著這樣的想法,我們學校成立了校園文學社,創辦了我們的《青葵》,就是想著,怎么樣能夠讓孩子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發展他們的愛好,讓他們在校園里快樂地生活,還有展示自己文采的園地。我們的《青葵》校刊,每期都有100頁,大家非常有熱情。記得剛剛創刊的時候,許老師,吳老師,都是我們的文學顧問,他們也親自為校刊寫文章,非常重視。現在已經到第三期了,里面專門有個特刊叫做畢業紀念冊,今年我們九年級有622個畢業生,每個人都把自己三年來寫的最優秀的文章或者精彩的語段拿出來,還有我們14個班主任的寄語,也都是情動以后寫出的感悟,令人感動。校長也寫了刊首語,希望這本校刊能夠為孩子們播下文學的種子。修性,是孩子們未來發展非常需要的,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里,年輕一代其實更需要文學的素養。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文學的精神能夠一代代傳下去,為中國散文之鄉的發展添一塊磚加一塊瓦。
唐克文
真正的享受是文學藝術的享受
徽派:我想問問許老師,您有多重角色,比如創作者,引領者,會不會感到壓力?
許澤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跟有同樣寫作愛好的在一起就會很快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能夠把職業、責任和個人愛好結合起來,不斷發現新人,推出優秀作品也讓我很有成就感,這是一種享受。我覺得,肥東有一批默默寫作的、播撒文學種子的作家們,是他們給了我力量,讓我在面對眾多期待的目光時一點不敢懈怠,力求未來能夠做得更好。
徽派:其實不光是文學創作,肥東整體的文化氛圍都很濃厚。
許澤夫:熱愛文學的人心中都有信仰,有的人業余時間干什么?吃喝玩樂,那我們就是寫作,還有書法、美術等等,文化藝術的發展跟肥東的經濟建設始終是同步發展的,經濟發展了,文化沒跟上,那就是跛腳的人。所以不論如何決策規劃,必須同步成長,絕對不可能因為重視了經濟就忽視了文化。除了文學創作,其它像戲曲進校園也好多年了,還有文化活動月,送文化下鄉活動,一臺節目雖只有兩小時,我們是要準備一年的。文學是文化的其中一方面,有機會可以到肥東去走一走看一看,我們的戲劇、美術、書法活動也是精彩紛呈的。
徽派:有沒有想過再上一個臺階?
許澤夫:我們目前在創建“中國文學之鄉”,這跟申報全國文明城市是相結合的,因為我們不僅要有環境的美化,還有人的思想。文學就是對人的靈魂直觀地提升,舉辦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就是要提升肥東文學的影響力,讓肥東人民真正生活在幸福中,真正的享受是文學的享受,藝術的享受,這也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比如我們《安徽散文》這個讀本,由著名作家潘小平和我擔任主編,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安徽散文隨筆學會加上肥東縣深厚的創作基礎,以“唯美、唯真、唯善;思想、情感、生活”為編輯宗旨,一年四輯,分為春、夏、秋、冬四卷,設置了卷首語、開卷、不染塵、人間世、最先鋒、皖地風、金薔薇、八斗嶺8個版塊,立足安徽,面向全國征稿。春之卷出版后,影響很大,很多作品被散文選刊收錄。借助這個平臺,把肥東的作者一一推出去,這也是我們的目的。
肥東散文作家代表集體做客《徽派》。
心有大愛,以真情動人
徽派:都說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各位老師認為這個“神”是什么?
許澤夫:熱愛,大愛,對腳下的土地,對生活,對親人,對自然,對祖國的一種大愛,沒有這個愛,所有的文章都沒有意義。
吳友邦:散文創作在肥東大放異彩,是我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成果。肥東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大家用文字贊美家鄉,謳歌新時代,弘揚主旋律,這是肥東作家散文創作始終不變的主題。
蔡興樂:散文創作要有真情實感,反之則沒有生命力與感染力,也就影響不了讀者受眾。就我個人而言,我的散文創作題材主要是寫家鄉的風土人情,寫江淮分水嶺地區的地域文化。我認為,一定要寫自己心中最熟悉的東西,最真實的東西也最能打動人。
唐克文:神,在孩子,在學生,我們要播撒種子,辛勤耕耘,讓文學滋養他們茁壯成長。
沈光兵:作家把對生活的感受,通過散文這種形式,上升到文學的認識,并讓讀者感受到作家所要表達的認識,這就是散文的神。這種認識有的是哲理,有的是對友情的懷念,有的是記述以前發生的事,在追憶中讓讀者感受其中的道理,或者遺憾,或者愉悅的心情。散文是有現場感的,形散,就是說人的思想可以到任何地方去,可以經歷很多,但神不散,這神就是作家所要表達的思想認識。
大皖新聞記者 李燕然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