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造夢之家》內地公映了。然而要我說,斯皮爾伯格的穩妥,證明他真的老了,起碼更老的伊斯特伍德會同意我的說法吧。當然這不妨礙他是一個偉大的導演,再偉大的導演也會老去,就是這么個情況。《造夢之家》是這樣一部電影,它告訴你電影是一個夢境,每一個人都要堅持自己的夢想,成為莊周或者成為蝶,再不濟也要成為莊之蝶。
在三月份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原創劇本在內共7項提名的《造夢之家》顆粒無收,當然這一方面是因為《瞬息全宇宙》和《西線無戰事》的強勢站位,但是換句話說,榮譽提名陪跑,也證明《造夢之家》只是斯皮爾伯格缺乏表現力的一次自我抒情——它甚至一點兒都不任性。
好在《造夢之家》并不是斯皮爾伯格的《藝術人生》,不會有一個主持人莫名深情地坐在那里,把斯皮爾伯格煽到淚流滿面泣不成聲,它骨子里依舊是一個美國夢,一個好萊塢導演寫給電影的情書,它構建了這樣一個造夢之家:有夢想的孩子,有愛的母親,有格局的父親,和永遠不會埋沒人才的好萊塢大廠。
斯皮爾伯格請來大衛·林奇這位和自己風格迥異的導演,然而大衛·林奇在片中飾演的是斯皮爾伯格的偶像約翰·福特,這位古早的西部片硬漢,其實用地平線理論,真正給出了這部電影的內核:記住了,當地平線在底部,會很有趣;當地平線在頂部,會很有趣;當地平線在中間時,就無聊死了!祝你好運,滾出我的辦公室!
默片到有聲,黑白到彩色。電影圈老現實老殘酷了。
然后片中的男主角,在好萊塢片場的陽光里,看不到遠方的地平線。這是在說電影構圖技巧,是在說藝術理論,也是在說人生態度。要有那么一點偏執。當然,這并不是確切的斯皮爾伯格的自傳,但是我個人是覺得成功之路上的羈絆里,最動人的還是主人公父母的婚姻關系。那是很像一部電影的敘事,同時又比電影更加精彩,一部動機就是給電影的情書,本質上一定還是在說一個人生的故事。
它還是稍顯溫吞和木訥了,換句話說,恰恰是電影的造夢感不強。
不是像國產片《了不起的夜晚》那樣,把故事背景放在橫店就說明一切,你可以自認為在給電影寫情書,只是收件人不詳;達米恩·查澤雷覺得自己的《愛樂之城》只是致敬了歌舞人生,甚至因為無奈的結局而顯得過于純愛,于是今年他又重新寫了一封激烈的《巴比倫》,紙醉金迷的爆裂人生,"創造是為了摧毀"的林肯公園一般。電影人帶給電影的,一定沒有電影帶給電影人的多,它已經早早被定義為第七藝術。
《巴比倫》是默片向有聲電影的轉型期,聲音到底是成就還是毀滅了表演,這就像馬龍白蘭度在光線考究的宅邸里說出"你沒有把我當作你的朋友"或者"給他一個不能拒絕的價格"時的渾厚嗓音一樣,就像讓·杜雅爾丹這個陌生的名字,只在《藝術家》里驚鴻一瞥,就讓你意識到黑白默片的榮耀,不是紛雜的聲音能夠輕易消解的。一個熾烈的激情澎湃的表達,和一個含蓄地暗流洶涌的表達,關鍵只是三個字:用真心。
用真心,就真的可以了。
你知道早就有人開始爭論到底是查理·卓別林還是巴斯特·基頓在喜劇默片時代更偉大,這是風動幡動心動的我執,周星馳的巔峰之作無疑是《喜劇之王》,比致敬《功夫》的功夫更下工夫,那是寫給電影的情書,因為那首先是寫給自己的情書。王力宏再不好,唱出來的那句"愛你就是愛自己",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沒有了自己,就沒有了觀察和表達的主體,就沒有了表達愛意書寫一封信的主體。你會發現,在寫給電影的情書里,故事主人公,多半都沒有,或者還沒有獲得成功——甚至干脆毀滅了。
是存在還是占有,這些寫給電影的情書也在探討愛的本質。大師們在《十分鐘,年華老去》中的短片遍地璣珠。張藝謀在給戛納的三分鐘短片"看電影"里,說的是露天電影放映的往事,孩子們瘋狂奔跑叫囂,意中人隔著幕布遠眺,到夜幕低垂真正的電影放映開始時,戀人依舊遠眺,而那些鬧騰的孩子們已經在第一排的馬扎上睡得賊香。最偉大的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應該是《天堂電影院》了吧。
那些被剪掉的親吻,至今余溫猶存。如果以意識流的方法結尾,所有這些給電影寫過情書的人,無論激烈的內斂的深情的膚淺的,你在這流轉的光影里體味了多少種人生。即便有人告訴你,愛不過是造夢,不過是幻象,電影院仍然是很多人的天堂,那些膠片里一幀幀被收藏拼接的親吻,居然變得有些驚心動魄,那是一束電影穿透生活的光。人,終究是需要戲劇和虛構的。
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