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開始我以為這片子鐵定要涼的,因為某些導演在把握當下生活脈搏的時候,總體上是乏力的。在這么多輪虎媽貓爸雞娃影視劇的轟炸之后,你大概率不會對《學爸》這種指向明確,意圖明顯,難免尷尬的題材抱有太高期望。
單說電影,2013年的《青春派》起碼讓董子健橫空出世,學校生活不再是被完全架空的,或者完全基于想象的,但是這么些年過去了,很多家芙蓉蛋卷都倒閉了,“卷”依然在我們周遭活色生香。后來鄧超就像被上身了一樣,自信無比地拍了一部《銀河補習班》,當然我們都知道一度作為綜藝咖和迷之自信導演的他和好搭檔俞白眉的基本審美。后來我們都在感慨,印度居然拍出了《摔跤吧!爸爸》和《起跑線》,后來我們突然意識到,阿米爾·汗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拍了《三傻大鬧寶萊塢》。
黃渤確實好用,不然你不會在暑假里發展他既是姜子牙又是街舞教練還是學爸,他好用不是從寧浩的《瘋狂的石頭》開始的,是從管虎的《上車走吧》就開始的,他太接地氣了。他很適合演這樣一個夠普通的爹,有可信度,《學爸》有半部電影是可以的,6.9分其實我覺得偏高了。有些別扭的邏輯是確切的,包括我們喝多了都會雄辯地指出,卷是不對的、雞娃是不對的,但醒酒了之后還是會繼續卷、繼續雞。
導演安排了幾頓飯,黃渤吃得都挺夠嗆的,和朋友開不了口,和“一些人”不在同一個世界,踉踉蹌蹌感覺尊嚴底線一直被降低,最后整個人就失控了。這個落腳點,和“鬼屋學區房”的設計是有點沖突的。導演想以喜寫悲,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導演是想軟化一些尖銳,規避一些不必要的電影上映的風險。
可能我們也一樣覺得,《學爸》的結局是可能在我們身上顯影的,起碼你總能聽到身邊曾經發生的故事,所以總能找到理由說服自己,終究還是逃脫不了根深蒂固的價值觀。雖然我們聊天的時候會用奧特曼騎自行車表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理想,會喜歡同樣為《學爸》唱了歌的毛不易的“做城市背景的無聲”,會知道普通的學校總得有人上,普通的工作總得有人去做,但還是都想不普通。
說白了,大家都看不起“普通”。
但實際上,誰都是普通的。所以《學爸》的故事最后落腳的時候,發現自己掉進的坑里都是同類題材的普通電影前輩,他們有的賣得好,有的都沒人知道,它們在坑里也卷成一團,因為哪怕作為一個普通的導演,他都知道高級的電影不能輕易給出答案,他們也希望觀眾得像當年李安看伯格曼的《處女泉》:看不懂,但是深受震撼。
雖然《學爸》結尾字幕生怕你曲解了電影,但是帶著孩子看了電影,確實很難講是孩子還是父母更有感觸。講真的,我會想到《死亡詩社》里上桌子念詩的那票人,雖然我也沒怎么讀過惠特曼。但是學爸總得學會自洽,因為高級的導演不給答案,普通導演沒有答案,就像電影讓人欣慰的結尾,它說明,你只能選擇相信并依然愛你的孩子,因為:
孩子的錯都是大人的錯?(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