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要來合肥啦!7月14日19:30、7月15日15:00/19:30、7月16日10:30/15:00,《甪端》將在安徽大劇院連演數場。演出票價:180/280/380/480/580 元/張。家庭套票:三人同行一人免單(同等價位,買三付二。購買套票請點選3張,支付時自動按2張價格結算)。
太和殿屋檐上的小脊獸們都是誰?永壽門、隆宗門、螽(zhōng)斯門……這么多宮門都在哪?乾隆皇帝生母住過的宮殿里面長什么樣?拿捏不準也沒關系!這一次,我們跟隨《甪端》一起尋找答案,探秘故宮古建,游覽這座充滿故事的壯美紫禁城!
劇情介紹
“子子孫孫永寶用”!六百多年的故宮,就這么寧靜巍然地佇立在北京城中,一群被稱為“典守者”的人員夜以繼日一代代守護著這座古老殿宇中的每一件珍寶。
甪(lù)端,是故宮中的一座明萬歷年間的掐絲琺瑯香薰神獸,400多歲的他卻有著一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童心,他想了解更大的世界,他想知道更遠的未來。
高小端是故宮宮廷歷史部老高的孫子,不同于他的爺爺,生長在信息時代的他更愿意接受短視頻帶來的碎片化的信息,哪怕身在故宮也不愿親自走進那些充滿歷史與故事的大殿。
一次意外的相逢讓這兩個“孩子”聚在了一起,很快高小端就被故宮厚重的美所征服,他提出了一個屬于當下時代的創意——制作“跟著小端游故宮”系列短視頻。這在古老的文物中很快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們擔心自己一旦被拍攝,圖片發到網上后就會面臨退休的風險,而高小端也在自己爺爺這邊碰了壁,他無法理解爺爺那樣的典守者們為文物們奉獻一生的意義與價值。千百年歷史的文物與短短數十載的人生,古典的文化與當代的潮流,面對歷史的堅守與對于未來的憧憬,這些都因為甪端與高小端這兩個“孩子”在這座古老宮殿的相遇而交織在了一起,見證著一次以“時光”為主題的精彩。
劇中文物介紹
甪端
甪(lù)端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頭上一角,足下踏蛇。據說,甪端能夠日行一萬里,夜行八千里,通曉四方語言,專為英明的帝王傳書護駕。中國古代常以甪端造型制成香熏,陳設于帝王寶座兩旁,如故宮太和殿、乾清宮等宮殿均有陳設。甪端護衛在寶座兩側,顯示皇帝是圣明的君主,身在宮中而知曉天下事,表達了八方歸順、四海來朝的美好愿望。故宮壽康宮宮廷原狀陳列中有一對甪端,采用銅胎掐絲琺瑯工藝制成,俗稱景泰藍,工藝精湛,色彩華麗。
金甌永固杯
金甌(ōu)永固杯制于清代乾隆年間,是皇帝開筆儀式專用的金質酒杯。開筆儀式于每年元旦(大年初一)在養心殿東暖閣舉行,屆時杯中盛滿屠蘇酒,擺放于案上,皇帝親自點燃玉燭,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吉祥的吉語。金甌永固杯象征江山永固,也象征歲歲年年的祈福。金甌永固杯造型為三足、鼎式。三足為象鼻式,十分罕見。杯口沿鏨刻一圈回紋,一面中部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乾隆年制”四字款。杯通體鏨刻纏枝寶相花紋,花蕊以珍珠及紅、藍寶石鑲嵌,工藝精湛,屬上乘之作。
梅鵲圖
南宋沈子蕃緙(kè)絲《梅鵲圖》軸為故宮織繡的代表作品。圖中梅樹老干新枝,梅花綻放,兩只喜鵲棲息在樹枝上,一叢翠竹點綴其間。此圖承襲宋代“院體”畫風,畫面清麗、典雅,用色豐富,十五、六種色絲巧妙搭配,很好地表現了疏朗古樸的意趣,是沈子蕃為數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也是南宋緙絲畫的代表作。緙絲是我國傳統絲織手工技藝之一,采用“通經斷緯”織法,織造細致,技法繁復,耗時長久,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緙絲工匠不僅需要熟練的織造技藝,也需相當的藝術修養。沈子蕃便是南宋時期的的緙絲名家。
平復帖
《平復帖》是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創作的書法作品,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平復帖》共九行、八十六字,是陸機寫給一位身體多病、難以痊愈的友人的信札,因其中有“恐難平復”字樣得名。此帖是作者用禿筆寫于麻紙之上,筆意婉轉生動,風格平淡質樸,字體為草隸,即隸書的草寫體,較難識讀。《平復帖》的書寫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現存年代最早并真實可信的名家墨跡,流傳有序,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研究文字和書法變遷皆有參考價值。
劇目專家點評
國家一級編劇、劇作家、戲劇評論家歐陽逸冰:故宮首部兒童劇的出現意味深長,它讓我們看到故宮正把頭低下來,用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和幾歲的孩子心連心手拉手,進行著平等、美好又溫馨的交流。擁抱孩子就是擁抱未來,這不僅是故宮一個單位在文化傳播方面所做的一次嘗試,更代表著民族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少年相結合的嘗試,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向云駒:該劇沒有拘泥于以某個歷史片段展示故宮,而是通過整體的視野,把空間和時間有機融合,更全面地展現故宮風貌,這將幫助觀眾更好地了解故宮。
人民日報文藝部原主任、高級編輯劉玉琴:這部別致又獨出心裁的作品,將文化內涵和科技助推緊密關聯,這是博物館實踐戰略思維的一大創新舉措。
《中國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徐健:《甪端》是一部真正由故宮在用心講述故宮自己的故事的作品,該題材呈現著不一樣的文化格局和戲劇格局。
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錢煒:這是一部適合親子家庭共賞的兒童劇,該劇的主題具有豐富的層次感,從娛樂性、知識性到美育教育、情感教育乃至生命教育等多方面都有著深刻的闡釋。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