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神操作,猛如虎。
一般國產電影上映以后,遮遮掩掩總要把豆瓣開分盡量往后拖延;公映當天就開分的國產電影已經是自信心爆棚,八成是口碑尚可的片子;久違的是《宇宙探索編輯部》這種,憑著兜兜轉轉國內電影節的小范圍點映口碑,距離正式上映還有兩天就在豆瓣開放評分,而且開分8.7,按照這些年國產片的評價尺度,加上貼片廣告里粗糲的懷舊畫面,活脫脫操作出兩個字:神作!
公映前一天,愚人節前夜,電影在合肥四家影院進行了四場點映,你沒看錯,就是四場,不確定是饑餓營銷還是確實院線經理不看好,還都安排在下午,等你點擊購票,不好意思,全都是滿場。一個朋友抓耳撓腮問我:這是什么節奏?好奇心已經起飛了。就像楊皓宇給一到傍晚就不停往嘴里塞藥丸的盛晨晨說的那句:有好奇心是好事。
確定和不確定,也是電影的主題。
首周末三天,對一部院線電影的票房走向意義重大,基本上這是個常識。但是31號那天,《忠犬八公》、《了不起的夜晚》和《龍與地下城》搶灘登陸的周五,《宇宙探索編輯部》就點映了幾場,它就是選擇愚人節當天大范圍公映。就像電影里的大部分角色:往腦門上插天線降臨派,頂著鋼精鍋的詩人,酒蒙子,藥罐子……不被人理解的生活,突然就被營造出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當然,所有提到的電影,票房都輸給了新海誠的《鈴芽之旅》。
排片確實不多。尤其不在黃金場次。剛買完晚上九點半場次的電影票,另一個朋友發來信息:覺得怎么樣?詩人像不像顧城?他說的顧城,是頂著鋼精鍋的隨時倒地的路標。這另一個朋友是大本畢業,面對詩歌的時候,也有舉棋不定和欲語還休,他說:我一個普通人坐在那里兩個小時,怎么好意思打低分,說自己看不懂呢。我說你注意素質不要劇透,后來我發現這個擔心的多余——你如何跟人透露一首現代詩要表達的內容呢。
畫面突然模糊起來了,《宇宙探索編輯部》成了一個神秘的存在,你眼前成像的確實是摸不著頭腦的滿屏雪花點,就像完美演繹了優秀演員信念感的楊皓宇開場不久就告訴你的那句:雪花點是宇宙誕生的余暉。詩歌,大量的詩歌。
一部幾乎沒有特效的科幻片。8.7分,已經掉到了8.4分。看完八成說好,因為不好說差。這個評分,還是有說服力的。《宇宙探索編輯部》畢竟不是《流浪地球》,但它確實是一個流浪的球。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成功不在寫了多少年的劇本,而是這幫演員的信念感,是信念感包容了硅膠外星人和拉長了外星人腿骨。你不得不說,楊皓宇是一個好演員。當然劇本也很機巧,有大量的智力活動。感覺是對的,托住了那幾首詩,基本讓觀眾建立了這種信念:雪花點就是詩,沒有現身的外星文明就是人的內心,愧疚和折磨是一個多維宇宙,它的龐大像沒有現身的大象,用沒有現身來證明其龐大。
耀眼的太陽光下,楊皓宇沒有開口,那首寫給她女兒的詩。沒有被念出來的詞語,被拿來證明這種內心折磨本身就是一個龐然大物。詩歌是詞語抽象的生活,再把詞語歸還為影像,就像考驗無損音樂播放器高保真的效果一樣。如果再強壯的詩歌距離生活都有十萬八千里,那么用詩和影像來描摹心靈頓挫,又怎么可能不是一次內在宇宙的艱難探索。
所以只有一個酒蒙子。
模糊是看似確定的余暉。
和一個隨時癱倒在地的詩人,指出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很像2001年凱文·史派西帶來的《K星異客》,那同樣是一部沒有特效的科幻片,他們的落腳點,都是:善待你身邊的人,在你失去他們之前。這是大部分中國導演沒有走的路,是電影市場化以來的余暉。
然而,這篇評論的結尾就明顯不如《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結尾,因為留白不夠,因為給不被理解的生活的寬容不夠,因為太想上價值而顯得詩意的模糊性不夠,歸根結底,因為雪花點不夠。沒有了表達的余暉。也許,動筆之前,我應該先整二兩,龐然的大象就會在我面前,席地而坐——而且,沒有人看見。(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