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節,在中國古代可謂官民同慶、官民同樂的一個重大節日。清末以降,卻漸漸為人們淡忘。
花朝節,民間又稱“花神節”、“百花生日”。清朝以前,這個節日受人們歡迎和重視的程度,堪比中秋,因此,大量古代詩文中有“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的說法,用以表示良辰美景。月夕,指月末,月尾,特指中秋節。與中秋節相對應的“花朝”,即指二月十五日的花朝節。歷史上,不同的地區,花朝節的具體日期也不同,有的地方是二月十五日,有的地方是二月二日,還有的地方是二月十二日。每當花朝節來臨,人們做花糕,踏青賞紅,飲酒賦詩,挑菜撲蝶,官民同樂。
這個節日,源自人們踏青賞花;至于源自何時,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始于春秋,依據是《陶朱公書》中有記載,稱“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二是始于魏晉,依據是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稱“浙江風俗言春序正中……花朝月夕”,春序正中,即二月半。三是始于唐朝,依據有《山堂肆考》,記載武則天在花朝節令宮女采花做花糕,分賜群臣。依筆者之見,這三種說法的“依據”都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陶朱公書》全名為《陶朱公致富奇書》,是明朝人寫的一部農學書,無署名(史學界慣稱“無名氏”)。當年的書商為了賣書賺錢,托名“陶朱公”撰。陶朱公,即商神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之后,隱姓化名,北上務農經商,成為巨富。借他的口來說“生意經”,目的是促銷此書。可見,該書內容是明朝人借托春秋時陶朱公之名而撰寫的;“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是明朝人說的,不是春秋人陶朱公說的。其次,晉人周處《風土記》,出自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的引文;晉代《風土記》早已亡佚,原文究竟是何面貌,后人無從知曉。再次,《山堂肆考》是明朝萬歷年間彭大翼撰寫的。彭大翼在文中說武則天的這段軼事所本何在,人們不得而知。
可見,花朝節的起源時間,目前是個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但是,唐朝時文人已頗重視花朝活動,這是事實。《唐文拾遺》中《唐韋君靖碑》記載稱,每逢月夕花朝,達官文人絲竹相伴,高朋滿座,盛宴追歡。白居易《祭崔相公文》描述花朝之日,長安城中最著名的娛樂場所杏園內,文人雅集,面對青山,暢飲賦詩。類似記載不少,此不贅言。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只是出現“花朝”、“花朝月夕”、“花朝月夜”等說法,“花朝節”一詞的出現,始自宋朝。宋人楊萬里《誠齋詩話》稱開封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又為“撲蝶會”。《翰墨記》稱洛陽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又為“挑菜節”。明朝人馮應京著《月令廣義》,其中記載“宋條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勸農”。這是宋朝廷規定地方官在“花朝日”這一天必須履行的一項職責,卻透露出宋朝已有明確的“花朝日”日期。花朝日,也就是民間說的“花朝節”。這也說明到宋朝時,花朝節已經由此前的宮廷、官衙走進民間,由官宦獨樂演變為官民同樂;其內容由原來的賞花、做花糕,增添飲宴、賦詩、挑菜、撲蝶、官府勸農等。
明清之際,花朝節的形式沿襲唐宋風格,至清末淡出民間習俗舞臺。在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又開始悄悄向我們走來。
大皖新聞記者 豐吉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