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講,《流浪地球2》已經是望外之喜。雖然監制掛著劉慈欣的大名,其實我們都知道《流浪地球》和大劉的小說基本沒什么關系。
太空電梯一鏡到底,起了一點雞皮疙瘩;星球大戰一樣的基地大戰,感覺到一點尷尬;最后團購全球核彈免郵上門引爆月球,已經興奮不起來了。大片!有錢!這話是真心的。技術層面,《流浪地球2》不僅把《上海堡壘》丟的臉給撿了起來,而且又貼上了一層,磨了皮加了濾鏡。這個“二皮臉”,說的不是劉德華年輕了,說的不是吳孟達老師技術重生了,而是說在科幻電影的人文輸出上,《流浪地球2》實在沒什么可說的。
這兩年很多導演給電影寫情書,最近的是達米恩·查澤雷的《巴比倫》,時間節點是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的轉型期,很生猛也很深情,片尾像《天堂電影院》一樣閃回電影史,我看到了一幀1928年的默片《圣女貞德蒙難記》,從頭到尾充斥著面部特寫的偉大無聲表演。《巴比倫》展示了技術進步帶來的驚喜和窘迫,其實我特別能理解美隊在《復聯4》之后為什么不再飾演美隊,長大的哈利波特在《瑞士軍刀》里演一具尸體,當然還有第一代蜘蛛俠在《巴比倫》里變成可怕的混蛋。
相對于《造夢之家》和《光之帝國》,《巴比倫》更像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浮世繪,實話實說,《流浪地球》對亂世浮生的基本描繪都是不夠的。更直接點說,雖然貌似資本控制著很多故事線索,但中國科幻電影還處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瘋狂的資本和技術壓縮著一切空間,包括表演和主題。好在將近三個小時,不僅只有吳京,還有劉德華。
劉德華就是美國隊長,哈利波特和蜘蛛俠。劉德華應該不會再拿“《阿虎》是生涯第100部電影證明自己高產”,劉德華和馮小剛一樣,希望以更純粹的電影人的形象被寫進電影史,而不僅僅是一個電影世界的商業符號。得承認,當劉德華走進數字世界里女兒的房間,他推開那扇門的時候,中國科幻電影總算又邁出了一小步。這一個死亡和推門的瞬間,《流浪地球》的大場面,和吳京略顯尷尬的表演能力都被忽視了,劉德華驚人地走進了那個良夜,像《路邊野餐》踏破時空的方式。起碼那電光石火的一秒鐘,是屬于中國科幻電影的,盡管這不是多么超前的理念,但是他畢竟推開了另一個世界中女兒房間的門。
《流浪地球》因為這個瞬間,在豆瓣留在了8分。
就像2021年身為母親的張小斐和女兒賈玲一起穿越回了1980年代,單單是一個穿越理念的不同,單單是一個推開房門的動作,作為類型電影里并不算出類拔萃的作品,有了一點平凡電影的英雄夢想。2500年的流浪地球計劃,是有詩意的殘酷表述,也是中國科幻電影征程的野心隱喻。然而,科幻的盡頭不是技術,是人生,是滅霸打完響指之后放下屠刀的頹然,是劉德華推開很難說存不存在的女兒的房門。 (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