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真厲害!”“了不起!”“合肥的變化真是太大了!”10月17日至20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合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合肥文學藝術創作研究所、合肥市作家協會承辦,第十五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重點項目之一的“長三角重點城市作家看合肥”活動舉行,來自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和安徽省直及合肥等六城市重點作家與合肥市作協主席團部分成員及重點作家共四十余位,圍繞長臨河古鎮、巢湖中廟、安徽創新館、中國聲谷等行走一圈,遨游在合肥自然人文與科技創新之中,作家們大開眼界,連連點贊叫好。
行走古鎮 任由歲月回頭
位于巢湖之畔的長臨河古鎮,是作家們此次合肥之行的首站。這座被譽為“環湖首鎮”的千年古鎮,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推開一扇扇古色古香的大門,行走在黑瓦灰墻的古民居建筑之間,作家們仿佛來了一場穿越時空之旅。不管是吳氏舊居、聚賢書院、老報館,還是百年郵政局、民俗館等,都給作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得知蔡永祥烈士就是從長臨河古鎮走出去的,鎮上還有蔡永祥烈士紀念館時,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昌建顯得十分激動。“蔡永祥烈士就犧牲在杭州,為了保衛錢塘江大橋。小時候我家就住在大橋邊上,那邊也有蔡永祥烈士的紀念館,小學春游的時候我就去過,就知道他,看來這次是把我跟合肥緊密地聯系起來了。而且,我從小就在課本上學過,巢湖是我國的五大淡水湖之一,這次得見真容,真的是美極了。”
作家們邊走邊看邊討論,對古鎮上的建筑特色和人文歷史顯現出濃厚的興趣。面對墻上懸掛的一幅地名兒歌,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建設》主編胡偉泉和幾位作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胡偉泉告訴記者,他每到一個地方,最喜歡的就是穿街走巷,跟它發生最自然的聯系。“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長臨河古鎮,我對這里的民俗文化很感興趣。只有知道一個地方的過去,才能理解它的現在和未來。創作也一樣,一定是要深入理解,找到與我們內心深處關聯的東西,才能寫出真正的屬于自己的作品。”
感受長臨河古鎮的文化底蘊。
攬勝巢湖 尋求天人合一
隨后,作家們乘船游覽巢湖風光,來到中廟姥山島,登臨文峰塔,感受湖光山色。作家們在塔上憑欄遠眺,但見水天一色,景致秀美,大呼逸興遄飛,心曠神怡。“攬勝巢湖畔,心泊六家畈。”在六家畈民俗民居,作家們仔細參觀了這里的民俗民居村、蘭僑匯、淮軍史跡陳列館、玉蘭故事館等景點,感受江淮僑鄉的歷史變遷,并對這里保存完好的文化古跡和現代化發展變化連連驚嘆。
《上海文學》雜志社副社長張予佳感慨地說,自己很多年前來過這里,變化太大了,不管是景色還是人的心態。對于這片土地的文化傳承,張予佳也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城市化進程非常普遍的今天,要想真正把地域文化弘揚和傳承下去,靠的是這里進進出出的人物,發生的故事,一代代人的心靈。有些東西會改變,但刻在當地歷史人文基因里的東西是不會變的。比如,看到山水也會憂國憂民,或者為自己個人命運的起伏喟嘆,這種心情跟古人別無二致,也一定會在作家筆下體現。但是,底子是傳承來的,作家會賦予其現代性,我們要思考的就是怎么賦予作品現代性,來傳承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第一個由退耕還林的人工林經過生態修復而建成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擁有山水廬州、焦姥春色、四水歸堂等景觀,具有人水和諧、城湖共生的特點。在這里,作家們乘坐游覽觀光車,感受園區美麗的秋情秋景。一路走來,《雨花》副主編育邦感觸頗深:“巢湖湖光瀲滟,青山疊翠,歷史文化名跡中廟,特別是全國文保單位文峰塔令我印象深刻。古民居,國家森林公園等等,新合肥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內涵又增加了很多,使合肥更具有吸引力,這正是我們所渴求的天人合一。可以說,合肥正是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的宜居之地,大家休閑旅游的好去處,也是一個富有詩意的好地方。”
巢湖之畔的風景怡人。
科技創新 令人顛覆想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號”,“十分薄”智能滾筒洗衣機,江淮汽車L4級別自動駕駛原型車,全球首款雙源大視野Pirox牙科CBCT……作家們走進安徽創新館,科技創新帶來的成果和變化讓他們大呼“顛覆想象”。如今,創新已經成為合肥這座城市最鮮明的城市氣質、最強大的發展底氣,難怪江蘇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傅寧軍忍不住豎起大拇指:“以往來看合肥,津津樂道于歷史文脈的悠久;而此次合肥之行耳目一新,驚艷于科技創新的碩果累累。”
在中國聲谷,包括科大訊飛旗下的語言互譯類產品訊飛翻譯機、淘云科技旗下面向教育領域的全新一代人工智能詞典筆、華米經典穿戴智能手表、激光工程投影機、無接觸自助機、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等在內的多種人工智能領域新產品與新業務,牢牢吸引住了作家們的眼球,這些隨處可見的“黑科技”讓作家們目不暇接,并為他們帶來了沉浸式的智享體驗。不少作家笑稱,科技創新太強大了,“說不定哪天我們的飯碗就要不保了哦!”
在智能語音鼠標展區,現場工作人員為大家演示了這款小巧又神奇的產品,只要按住鼠標左鍵并對著它說話,那么它不僅可以輕松執行很多命令,還能在與之相連的電腦顯示屏上自動輸入語音切換成的文字,惹得作家們紛紛當場下單,要將這個“小寶貝”帶回家。“合肥的科技創新真是厲害,我本人作為訊飛的忠實用戶,家里多款產品都是訊飛出品,而且我的創作也跟科技創新有很多的聯系,這次合肥之行真是靈感頗多,收獲頗豐。”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潘阿虎如是說。
體驗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
名人輩出 領略人文之美
張良范增對弈、神醫華佗搗藥、周瑜行軍打仗……在安徽名人館,作家們領略了從遠古、秦漢、唐宋直至新中國建立之后,800多位安徽名人及特色文化的風采,這座全國首家地方籍名人展館,擁有全國最大全息多媒體展廳,全國唯一聲光電高科技場景的博物館,讓作家們驚嘆不已:“原來安徽歷史上出過這么多重要的人物,而且他們的影響力從遠古、三國時期一直持續到近現代。”
在肥西縣的劉銘傳故居和劉銘傳紀念館,聽了講解員的介紹,作家們也對劉銘傳這位晚清著名愛國將領、臺灣首任巡撫有了更詳細的了解。“吊橋有很好的防御功能,故居分為內外兩道濠,既能防火也能防盜。”“讀書島是劉銘傳為了讓子女們安心讀書所修建的,原來有橋相連,但劉銘傳下令拆掉了,往返家中就用一只小船。”“這棵廣玉蘭是劉銘傳親手栽種的,同氣連枝,象征著大陸與臺灣本是一家人。”
參觀劉銘傳故居。
皖籍著名作家、學者劉湘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盛贊“長三角重點城市作家看合肥”活動非常好。“安排得好,周到細致合理,合肥有特色的地方這次幾乎都去了,不僅是旅游特色,還突出人文和科技創新特色。合肥是科技之城,重要的科學基地,這是優勢。各個城市的作家聚集在一起,很和諧,很開心。”劉湘如表示,這次活動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和開端。“活動辦得非常好,大家的收獲都很大,也給其他城市提供了一個借鑒。我以前也給合肥寫過文章,但都是零零碎碎,這次要寫一篇綜合性、多方面的文章。合肥這幾年變化非常大,可以說是翻天覆地,驚天動地。”據悉,活動期間,作家們所創作的反映合肥在經濟文化發展、科技創新成果等方面的文學作品將全部刊載于新安晚報,并爭取在2022年6月前作為《有湖的城市》之三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式出版。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李燕然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