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這么說當然有點不地道,在技術不夠外套來湊的年代,金剛和哥斯拉都不會煥發真正的神采,哪怕金剛爬上了帝國大廈,哪怕哥斯拉已經學會了原子吐息。其實金剛和哥斯拉在日本打過,像奧特曼一樣,披上橡膠外套,在模型城市里瘋狂廝殺,但現在回頭看,那肯定只能是粗制濫造的美好時代。哥斯拉和金剛也逃不過時代局限。
以比較耳熟能詳的怪獸電影來比較,兩大怪獸之王電影的排名,起碼應該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算起,不然你很難評價,到底是86版《西游記》的特效更奇妙,還是至今依然為中國小朋友津津樂道的各種奧特曼的特效更奇妙。當然這個排名是很個人化的,但是重要的一點是,在可以預料的永無止境的打打殺殺之外,作為“工具”的兩大怪獸的赤膊上陣之外,是不是有那么一條感情線:
《金剛》(2005) > 《哥斯拉》(1998)> 《哥斯拉大戰金剛》> 《哥斯拉》(2014)=《金剛:骷髏島》=《哥斯拉:怪獸之王》,這個排名沒有任何惡意,因為很明顯,等量齊觀的內容就是“我只有戰斗,顫抖”。
大大大大大,打打打打打。
大大大大大大大,新千年的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在中國影迷的電影大餐里,大是一個關鍵詞,因為好萊塢完備的工業體系,幻想出來的“大型場面”已經不可思議,直到技術更加成熟的新千年,《變形金剛》、《環太平洋》、《阿凡達》乃至《指環王》才讓想象力更完美地呈現。也許你會注意到,很多強調“大大大大大大”的電影,在中國本土的票房已經超過了北美票房。換句話說,對于浸淫多年的北美觀眾而言,僅僅是視覺奇觀已經不夠了,還要有更多細節,還要像《阿凡達》那樣具有革新意義的3D技術,才能喚起更多人的青睞。
其實怪獸電影和很多眼花繚亂的純特效大片諸如《復仇者聯盟》不同,它們可能更像第一部《鋼鐵俠》的前半部分,更像《變形金剛》,更像《環太平洋》,更像《鐵甲鋼拳》,就像青銅文化,笨重樸拙的美感,沒有花拳繡腿,一拳是一拳,拳拳到肉,關節扭曲的咔嚓聲都能轉化成感官刺激,譬如擎天柱變成一輛大貨車的大量細節描寫,譬如金剛拎起了一節火車當武器……
從工具到情感,還有很長的路。
很多人一聽到哥斯拉大戰金剛,想到的是關公戰秦瓊,其實顯然不是這樣。比較匪夷所思的童年陰影是,我曾經在家鄉新華書店門口看到過漫畫書《葫蘆兄弟大戰變形金剛》,這個才比較扯。怪獸是有宇宙的,是一個能自圓其說的閉環。以眼前這部《哥斯拉大戰金剛》為例,導演盡量避免了商業大制作中成本不夠文戲來湊的套路,簡單無腦粗暴直接,大大大,打打打,金剛的尋根之旅和機械哥斯拉的陰謀,說得過去,尤其最后還有兩大怪獸的聯手。大場面調度和節奏都很優秀,怪獸世界該有的視覺器官一覽無遺,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確實是一部行于視覺奇觀,止于視覺奇觀的大片。
彼得杰克遜的《金剛》有一道橫貫一只眼的傷疤,羅蘭艾默里奇的《哥斯拉》倒下的瞬間眼里有無辜和悲傷的情緒,其實《環太平洋》也搭載了犧牲和勇敢,《鐵甲鋼拳》更是妥妥地融入和父子溫情。展現大家伙的小情感確實是個大問題,別說怪獸和機器,這甚至是施瓦辛格和巨石強森這樣的大武夫面臨的問題。
春節檔拖沓到現在,終于有一部別樣的電影。
當然這是受眾面相對較窄的電影,就像孫悟空對著金箍棒喊:大大大大大大大。完了戴荃居然唱了一句: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有,這變化又如何。但退一步說,悟空要教兩大怪獸的不就是凡心嘛,電影里那個能用手語和金剛交流的吉雅,或者那個在骷髏島陪金剛看日落、陪金剛上過帝國大廈的娜奧米瓦茨。做一只招人喜歡的怪獸,太難了,哪怕你是保護地球和人類的急先鋒。(蔣楠楠)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