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意義上說,泰國這個地方確實是中國電影的福地,以前它是中國喜劇電影的福地,后來成了陳思誠的福地。《泰囧》之后有《誤殺》,我心下琢磨,泰國朋友也不開心了,你把一個反映印度社會問題的電影拿到泰國來拍,是不是有點......所以,《誤殺2》不僅沒有再拿印度電影故事,也沒有去泰國拍,然而本質呢,并沒有變,《誤殺》一幫人,悄悄拿了一個2002年的美國故事,虛構了一個東南亞的“新曼”來拍。
一個詞,掩耳盜鈴,還是翻拍。
都什么年代了,中國影迷還那么好忽悠嗎?
先說個前提,所謂翻拍這件事。這幾年國產電影翻拍挺多的,全世界找故事來重拍,但像模像樣的真的沒幾部,《誤殺》算非常好了,因為故事真的太牛了。但如果你真的先看過印度版的《誤殺瞞天記》,就會意識到《誤殺》算個屁,這部電影最奪目的光環就是這個故事。什么肖央的演技,導演的把控,沒有這個起飛的故事,一切都不存在,因為印度原版已經堪稱完美。
我覺得陳思誠和“誤殺”團隊太投機了。知道《誤殺2》有一個美國故事,我已經警告我媳婦這電影估計夠嗆,因為很明顯你能感覺到,“誤殺”貌似要展開一個宇宙,這個沒有讓你想到陳思誠干的另一件事嗎?他信誓旦旦要打造一個“唐探”宇宙,但是《唐探3》大家也都看到了,噱頭足夠多,但是他自己也不好意思拍下一部“唐探”了。而隱隱約約的“誤殺”宇宙,還和翻拍這個詞糾纏不清。
上面說的是姿態問題。
再說兩句動機問題。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當初《誤殺》有安徽資金,雖然是影視制作門外漢,但因為確實看過《誤殺瞞天記》,覺得底子太好了,而且當時傳言是正當紅的陳思誠執導,所以也給出了跟投的建議。換句話說,面對丹澤爾華盛頓的《迫在眉梢》和一部非常成功的《誤殺》,資本的天性實在沒有理由不再收割一把,因為這個題材和這個時機。
之所以反感,是因為,這個電影不是站著把錢掙了,是想躺著把錢掙了。說的這么酸,哈哈。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這電影太投機了,觀感不適。事實情況是,這部電影確實把《迫在眉梢》這部19年前的電影帶紅了,一瞬間成了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冷門佳作,但是這個原版電影在北美已經口碑兩極分化非常嚴重。然而挑來挑去,團隊還是選了這個有話題有噱頭的電影,知道中國觀眾喜歡這個題材。然而,咱們回頭想想,這電影的故事核心,跟“誤殺”這個主題有什么關系?
原版《迫在眉梢》的故事,也只是《陽光劫匪》+《熱天午后》。真的和“誤殺”這個詞沒有半點關系。找來一部資質平平和主題不挨著的冷門,《誤殺2》做了更讓人觀感不適的事情:讓沖突更劇烈,讓反轉根本停不下來。這聽起來好像是對觀眾負責,但是實際情況是,原版故事其實已經有點不切實際了,你現在再讓個身為編劇的失業編劇父親為了救兒子開那么大腦洞,而且智商迅速飆升,合適嗎?相信你能很明顯地感覺到,編劇的這種不停強制反轉,以及對于黑幕的濃墨重彩的渲染,是一種觀眾口味上的刻意迎合。美版沒敢換的心,中國版最后都給換了。所做的改編,就為了煽情和帶節奏。2021年了,居然還敢用孩子的獎牌擋住了狙擊步子彈這種爛橋段!還是兩個字:投機。真的機關算盡。
但是大前提是錯的啊。
中國電影已經淪落到要批量購買海外電影版權的地步了嗎?兩部“誤殺”沒有一個原創故事,這么干真的合適嗎?雖然你可以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只是聞道有先后云云,但是不是把拍電影這件事情想得太輕松了吧。斯科塞斯買了《無間道》的版權,難道只拍了一部警匪片嗎?那還是斯科塞斯的“史詩風格”啊。
翻拍怎么可能是出路呢?還連著翻兩部,太招搖過市了。舉個例子,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的時候,有個有名的出版社邀請到阿特伍德、尤?奈斯博等一票著名作家把莎翁名作移植到當下背景,試圖讓經典煥發生命力。但是結果,著實有點吃力不討好。何況,《迫在眉梢》也不算什么上乘之作,和2003年的奧斯卡獎也沒啥關系。
還好豆瓣開分6.0分。
我就放心了。說句不爭氣的話,《誤殺2》兩天賣兩億多,作為觀眾也有責任。老為這種電影買票,確實是在滋長不正之風。(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