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當時是這樣的。《不老奇事》剛上映的時候,發生了這么兩件事:中老年人的朋友圈都在發“下雪了”感慨不已,年輕人的朋友圈則都在為EDG奪冠而狂歡。
更多人肯定不是為了王珞丹,更多人是為了王朔,更多人是為了王傳君。然后有些人在說王嘯坤為什么沒在“三王”之內成為賣點,或者說他如何破壞了這部電影的感覺。
《不老奇事》的英文片名是:《The Curious Tale of Mr.Guo》,《本杰明巴頓奇事》的英文片名是:《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沒有別的意思,但確實是同樣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一開始會心動的人,會心動一輩子。
差別在哪兒呢?《不老奇事》的結尾非常悲傷,因為電影后半段突然非常粗暴地加入了大量干細胞的廣告,這也是討厭這部電影的人最集中的火力點,任性之程度讓人想到上一次王朔出現在公共空間時的那本《我的千歲寒》;《本杰明巴頓奇事》的結尾非常憂傷。憂傷和悲傷,我覺得差別就在這兩個詞。其實我想說《不老奇事》后半段的節奏,已經可以用悲慘了,不過悲慘就顯得非常不友好。
當然郭小魯和蘇凌芳不斷錯過的構架,在這個過程里,一個男人成了一個女人靈魂的后花園,而這個女人也說出了“他好的時候,不需要我在場”這樣高調的話,王朔想說的挺多,大體都還是他以往言論里的不屑和扒皮,是對文娛圈一貫的姿態。
然而關于不斷的錯過的經典案例,顯然《本杰明巴頓奇事》抓緊了一個點,就是在時間的走廊上,你可能永遠等不到一個人,而在看《不老奇事》的時候,想到的也不是王家衛和《重慶森林》,雖然63歲的王朔確實變得有點粘稠,并且對于嘴炮的靈活使用,已經有點對仗片中“視覺反應速度”的毛病。干細胞確實太硬干了,為了給故事一個依據,破壞成本過高。關于令人喟嘆的錯過,我更欣賞阿甘和簡妮那樣的輕描淡寫。
高粱飴起碼不是大白兔?王傳君一懵到底這事到底有沒有演技?我覺得咱們可以把責任推給導演,在奇事這個詞上,鏡頭語言的表現力是非常匱乏的,搞得文藝不文藝,苦情不苦情,神奇不神奇。王傳君從頭到尾好像也沒太年輕過,而且又任性跑到非洲去洗滌靈魂,非常做作。
但這個故事非常溫柔,像個老男孩寫給自己的情書。我喜歡成人后的郭小魯和蘇凌芳第一次重逢,她跑回來,扔給他一顆石子,擊穿了時空,然后他們彼此確認。那一瞬間,我覺得,命運微笑著閃到了一旁。我個人稱之為神來之筆。
可是沒辦法。孩子們還在慶祝EDG奪冠。
有些人心頭已經落了一層雪。然而這,不能算什么奇事。(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