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相比較基本是乏味的現實主義《黑寡婦》而言,扎導真心是大神一位,帶來的是DC的超級大混搭。
雖然這么多年,最讓DC宇宙有面子的人物是反派小丑,而且杰昆費尼克斯憑借《小丑》拿到了奧斯卡影帝,但是小丑卻一直在用嗓子眼里干癟又絲滑的靈魂嘲笑,讓蝙蝠俠銷聲匿跡。或者換句話說,DC并沒有自己的宇宙,DC只有不停換主演的超人和偶爾雄起的海王。
直到扎克施耐德完成了導演剪輯版的《正義聯盟》,DC掉在地上的臉,才算真的撿了起來。換句話說,是扎克施耐德賦予了DC宇宙的超英們真正的靈魂。如果說扎導的《正義聯盟》只是以更加完美的脈絡和形式完成了格局上與“復仇者聯盟”的雙峰并峙,那么《守望者》更像抓住了DC作品的某些精神特質:譬如那種真正的浮夸的漫畫感。
當年堪稱鬼才的蒂姆波頓,對于DC漫畫中蝙蝠俠的復刻,也是基于漫畫本身的氣質。整個電影的暗黑氣質,沒有諾蘭賦予蝙蝠俠的沉重與深刻,但表現形式真的浮夸,所以才造就了杰克尼克爾森的那一版小丑。如果回頭來看,尤其是以扎導的《守望者》和《X特遣隊2》為代表,這幫子超級英雄,都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完全可以用李宗盛的《真心英雄》作為電影主題曲,換句話說,它是反英雄的。
大家想想《守望者》說的什么事,當年的超英都成中年大叔了,退休的退休,頹廢的頹廢,好不容易有個有情懷的決定管管這事,最后發現,鬧事的是當年的戰友。當然,還是正邪善惡,但是好和壞都站在邊緣,實際上呢,就像普通人和普通人的斗爭,英雄們面對的全是虛無、焦慮與失落。
《X特遣隊2》之前有一版叫《自殺小隊》,片名很寫實,因為大部分英雄是從牢里出來“拼命換減刑”的亡命之徒,每個人的殺手锏也很奇葩,基本上去執行任務確實有“自殺傾向”:能把雙手卸了,背個回旋鏢,能發射彩虹糖,召喚老鼠,還有位大哥直接就是長了張鯊魚臉去吃人,和我們熟悉的動輒摧毀一棟樓和一座城的大咖相比,這也配叫特殊技能嗎?大反派更是奇葩,能從腋下發射小海星的大眼萌大海星——這不是《海綿寶寶》里的派大星嗎?聽著小兒科,實際上重口味,暴力和暗示都挺多,這片子最后就算引進,剪刀手估計也能剪到手抽筋。
帶頭大哥的江湖諢名居然叫“血腥運動”,不知道的以為是個朋克樂隊的主唱,不過據說在漫畫里這位大哥是用氪星的石頭把氪星的大神超人送進過ICU的狠角色。不過這顯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風格,風格真的很后現代:對英雄主義的反叛,對權威和標準的不屑,那天聊得真是有一搭沒一搭,任務本身就很匪夷所思,過程中完成的其實是特遣隊內部的升華,討厭老鼠的老大像愛撫一只喵星人一樣,而彩虹糖射手對于母親的“童年陰影”也在戰斗中洗白,當然也有隱藏的很好的,反正到最后打死我也沒想到鯊魚頭居然是史泰龍出演的。或者直接說吧,這號稱超英電影的高潮也是反高潮的,不是你預想的那種拯救地球的曠世決戰。所有的戲,都在力圖立住一個角色。
真的每個角色都有性格,所以也造就了電影混搭的風格,你想看什么都有,你能看到昆汀塔倫蒂諾式的臟話對白,死侍的那種欠揍的調調,甜寵美少女的畫風,甚至你想看看原生家庭和心理學探究也真的有。確實它的“輕度邪門”的戲謔畫風很像漫威的《銀河護衛隊》,好吧,它們確實是一個導演。
我們都知道,《海綿寶寶》可不是一部通俗的動畫片,所以長得很像派大星的大反派最后會說出這樣的臺詞也不讓人意外:我也曾幸福過,自由漂浮,仰望星空。從這個角度說,DC的派大星和漫威的滅霸一樣,再次實現了李白和杜甫一般的雙峰并峙——浪漫主義的派大星和沉郁頓挫的滅霸。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