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由黃建新監制兼導演,鄭大圣聯合導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點影片《1921》 將于7月1日公映,影片在上影節首次公開放映后收獲熱烈反響。影片在上影節期間也發布了“火種版”預告,該片總導演、 “大業系列”掌門人之一黃建新導演21日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要平著看而不是仰著看一百年的先輩,并去感受同為年輕人的共同點。同時,黃建新也解釋了《1921》和自己的另一部作品《建黨偉業》的不同。
《1921》在上影節作為開幕影片進行了首次公開放映,“你看一大代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她年輕時是那種燙起來的卷發,很美對吧?就不是我們所想象的固有印象,革命者都是短發。因為片中大部分涉及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理想化了以后他們會特別浪漫,所以這個戲里我們也寫到李達和王會悟愛情的浪漫。”黃建新透露。《1921》片中保留了這樣一段場景,新婚期間,王會悟打扮好從樓上下來,特別漂亮,李達看得眼都直了,黃建新認為,這份對“美”的欣賞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1921》創作的核心便是人物,想從中探尋先輩們救亡圖存的心靈源動力,從而穿過百年,去了解支撐先輩們投身革命的堅定信仰和情懷,通過最細枝末節的人物生活細節,盡量呈現出一個真實、完整的人物性格。”有過多次掌舵大題材的 經驗,黃建新對這部電影的定位很明確:“我們并不想用處于1921年的心態去拍《1921》,大家知道我以前拍過《建黨偉業》,它是一部編年史,10年前這種嘗試已經做過了,這次再涉及類似的主題,我們就覺得應該不能這么重復,不能再采用這種線性的模式,而是想著去聚焦,想把它變成一部故事電影。”
“以往我們有時候拍得高高在上,觀眾覺得挨不著,感覺有點像受教育,或者是有點仰視,有時候觀眾說,仰著看有點累,我想平著看。我們才會發現,其實那些偉大人物不是這樣。”從最早接手《1921》的那一刻,黃建新就堅定了用當今的心態去拍,找到一百年前的年輕人和今天年輕人之間的共同點,黃建新覺得從這部電影的選角就很能說明問題,他透露片中” 五四運動“的一場戲,原本安排由群眾演員來完成,“但試拍后發現總少了點什么,群眾演員大部分不是學生身份,缺乏學生臉上的‘一致性’。如果你去看大學生,會發現他們有一致性的眼神,他們為知識所驅動、所樹立的價值方向是與眾不同的 ,這些微妙很容易被捕捉。”黃建新決定“一定要看到這樣一張臉”,“劇組人員從全國去面試那些剛考上大學的學生,最終完成了預期中青春自然流露的感覺的刻畫。”
“大家都覺得今年五一都沒有那么多國際大片了,結果創了五一有史以來的票房記錄。中國觀眾愛看電影就真的是愛看電影,作為做電影的人是挺欣慰的一件事。”黃建新認為,中國電影在世界上的聲量越來越高,近幾年主旋律電影在電影市場份額比重也越發突出,引發了有關“主旋律電影能否走向國際舞臺”的思考。
對此,黃建新表示,國際上主旋律電影被稱為主流價值電影,任何的商業電影都是主流價值觀,例如正義一定戰勝邪惡,“你看所有的商業電影,最后警察打得都不行了,一定是坐在在車頭抽根煙,電影就結束了,這是基本的主流電影的要求。”黃建新表示《1921》會在25日起開啟超前點映,也是基于對電影的自信,對于民族文化和故事的認同感“我們還是要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想追求國際化,單靠追別人是追不著的,對吧?可能丟了自身電影的特點反而不行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