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記者4日從人民文學出版社了解到,近年備受關注的著名作家葛亮的小說集《瓦貓》日前出版面市,葛亮也通過這本書解讀了自己心目中的“匠人精神”。
莫言盛贊葛亮傳承中國小說傳統
《瓦貓》中的三篇小說雖然都描寫的是匠人匠心,但各有側重。《書匠》是中西古籍修復之異同,講究的是“不遇良工,寧存故物”;《飛發》是傳承變與不變之爭,持守與創新;《瓦貓》更涉及匠人的的根本——吾隨物性,以手摹心?!锻哓垺分械娜齻€故事不疾不徐,貫穿其中的仍是一個“情”字,人與人之間的相識、相知、相守,在有限的敘事空間中創造了無盡的情感維度,再次說明了小說家深厚的語言功底和獨到的敘述美學。葛亮已然以嚴格的工匠精神,實現了現代漢語與古典文學的有效銜接。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評價葛亮小說時所說:“葛亮有意識地在傳承中國小說的傳統、語言的力度與分寸的拿捏。他筆下的人物,即使在艱難的時世,那種仁義的理念沒有泯滅。中華傳統文化中最燦爛的一部分,在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重現。”
“匠人精神”是和體態無關的年輕
“匠人精神”,是這些年不斷引起各界熱議的話題,《瓦貓》一書事關手藝,其中涉及古籍修復師、理發師以及陶藝師三個傳統匠種,空間跨越三城三地,由南京、香港到昆明,從江南、嶺南再至西南,時間跨度則從當代溯至西南聯大時期,呈現出多元的敘事風格和氣象。
本書的寫作源起,自葛亮參與祖父葛康俞教授的著作《據幾曾看》手稿的救護工作。葛康俞是著名的藝術史學家,于抗戰期間在四川江津憑借記憶完成的專著《據幾曾看》至今仍被中國古代書畫研究者奉為圭臬。因為祖父受損的手稿,葛亮偶然接觸了“古籍修復師”這個行當,并親自體會了一本書可以被完整修復的全過程。這一經歷感染了葛亮,啟發他寫下“匠傳系列”首篇《書匠》。
在此后數年,葛亮深入尋訪各地工匠,接連完成《飛發》和《瓦貓》等作品?!敖橙讼盗小毙≌f在雜志刊發后,即躋身“收獲文學榜”“十月小說榜”等各大文學榜單,其中《書匠》更入選202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題。值得一提的是,葛亮的祖父是葛康俞,太舅公是陳獨秀,叔公是鄧稼先。
談及匠人精神,葛亮表示:“我所接觸到的他們,會有一種和體態無關的年輕。在神態上,那便是發自內心。其中之一,就是他們仍然保持著豐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現代科學分庭抗禮的立場上,他們需要通過老法子解決新問題,從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這其實是帶有著某種對傳統任性的呵護與捍衛。如我寫《書匠》中的老董,不借助儀器,以不斷試錯的方式,將雍正年間的官刻本復制出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