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作為安徽省委宣傳部和安徽省文聯獻禮建黨百年重點圖書,著名作家季宇的最新長篇小說《群山呼嘯》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也是該社2021年重點推薦書目。昨天,季宇接受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的獨家專訪,談及了這本書的創作初衷、寫作手法和難度。
紅色題材數易其稿
記者:新作《群山呼嘯》40多萬字,500多頁,十分厚重。你能談談創作這部作品的過程嗎?
季宇:這部書從創作準備到完成前后花了三年多時間,是我投入心血最多的一部長篇。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省委宣傳部和省文聯很重視,把該書列為今年重點圖書,給予大力扶持。我三年多時間里,多次前往大別山,包括六安、金寨、霍山、岳西、霍邱等地,進行采訪,深入生活,做了大量的資料搜集,購買的書籍資料達幾百部之多。除了閱讀外,還做了大量的筆記。寫作過程數易其稿,書名也反復過幾次,最后定名為《群山呼嘯》。
記者:這部小說是以大別山歷史為背景的,你能簡單談談書的內容嗎?
季宇:小說以大別山紅色歷史為背景,通過賀家幾代人的命運浮沉,折射了大時代的風云變幻,再現了大別山作為紅軍策源地的悲壯歷史,謳歌了一代中國人為理想信念而奮斗的家國情懷。小說中著重塑造了爺爺賀文賢、大伯賀廷勇、小姑爺爺龔雨峰,以及鄭先滔、史先生、費伊蓉等數十位人物形象,表現了他們在革命道路上艱難跋涉,百折不撓,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始終堅定革命信念,不忘初心,為理想而戰。
記者:我注意到你的作品主要人物大多與家族有關,包括之前寫的《新安家族》《當鋪》等等。這部作品是紅色題材,引入家族元素有什么考慮嗎?
季宇:家是中國人的根,一個家族,一個宗祠,這就是所謂的社稷。與此同時,家與國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我在深入挖掘大別山紅色文化內涵的同時,把紅色歷史與家族歷史有機結合,這樣可以充分展示中國歷史進程和個體命運的變化,更好地塑造人物。
小切口打開大視野
記者:有人說,你這部小說不僅是家族史、個人傳奇,而是以小見大的革命史、民族史,你在創作前就有過這樣的設想嗎?
季宇:寫之前我可能沒考慮那么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寫這部小說并不是為了寫一個家族史和個人傳奇。家族與國家、民族是緊密相連的。一個家族的發展和精神形成,這一切都離不開國家、民族的影響,反過來,家族也是國家、民族的縮影,家族不是孤立存在的。小說寫到了幾代人的掙扎、堅守和奮斗,也是國家、民族苦難和輝煌的寫照。小說把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這些重要的節點都貫穿其中,就是希望通過家族這個小的切口打開國家、民族這個更廣闊的視野。
記者:小說中有多條線索,齊頭并進,但著重塑造了“爺爺”和“大伯”這兩個人物。兩者在設計上有什么區別嗎?
季宇:“我爺爺”賀文賢,代表的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一代人。他們這代人為了尋找救國之路,經歷了迷惘、彷徨、挫折和失敗,走過種種彎路,但最終找到正確的救國之路。小說另一條線是“我大伯”賀廷勇,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代表。在學校讀書時受到地下黨組織和進步思想的熏陶,之后報考武漢軍校,參加我黨領導的廣州起義、大別山暴動,組建紅軍,經受了敵人殘酷的“圍剿”。在紅軍長征后,他和戰友們堅守大別山,使紅旗屹立不倒。通過他詮釋大別山作為“兩源兩地”的偉大歷程和艱苦斗爭,謳歌了忠誠、信仰和犧牲精神。
打破時間線呈現多視角
記者:除了家族元素外,小說還引入了諜戰因素。小說中小姑爺爺龔雨峰就是長期潛伏在敵人陣營的地下黨員,這樣做是為了故事好看嗎?
季宇:最主要的還是塑造人物的需要。龔雨峰是富家子弟,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他足智多謀,忍辱負重,長期潛伏,就連“我爺爺”賀文賢,還有家族的其他成員對此都毫不知情,直到最后新八十二軍決定投敵時,他送出關鍵情報,使局勢化險為夷,大家才知道他原來就是代號飛鷹的地下黨員。當然,敵中有我,我中有敵,小說也寫了內部奸細。我想這都是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吧。
記者:小說在結構和寫法上與你以前的小說有很大的變化。你能談談這方面的想法嗎?
季宇:是的,這部小說我做了一些改變。從手法上說,打破了線性結構,而是采用以人物為主的塊面結構。全書34章,每章都以一個人物為主,時間順序也有打破,故事的講述呈多視角,眾聲喧嘩,最后合流歸一。這樣的結構有利于集中筆墨塑造人物。另外,小說以第一人物完成敘事,如同聊家常,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增加了可讀性和現實感。人們常說小說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寫。但無論怎么寫,都是為了增強小說的表現力,技巧倒在其次。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你小說中寫的古城霍川原型是霍山嗎?還有金石臺這一地名,是不是指金剛臺?
季宇:小說是虛構的。大別山范圍包括鄂豫皖廣大地區。這是一塊寶地,蘊藏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了更好地講好大別山的故事,我虛構了這個地名,金石臺同樣如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