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
這是返鄉的高鐵,也是時代的列車。
歸心似箭,快馬加鞭,車輪疾如矢,向著我的家鄉安徽省靈璧縣一路歡歌呼嘯飛馳。愈發近了,游子的心瞬間激起層層漣漪。窗外,禾苗仿佛方陣列兵,包谷含羞垂下劉海兒,大豆迎風送來清香,豐收在望的田園秋色,風景這邊獨好。
靈璧,山川靈秀,珠璧聯輝,地處皖北,四季分明,總面積2000 多平方公里,是全國生態文明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農田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重點糧食生產基地?!按戊`璧之逆旅,面垓下之遺墟。嗟魯公之慷慨,聞楚聲而悒於”,在唐代詩人高適的《東征賦》中,靈璧也曾稱之為“靈壁”,精準概括了當地的地理風貌和先祖的性格特征。千百年來,民風淳樸的靈璧人辛勤耕耘,守望相助,金戈鐵馬,詩意豪情,就棲息生活在這片古老而奔騰的熱土上。家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可以溯源的縣名是兩千多年前《史記·項羽本紀》中“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的“靈壁”,三國史官孟康注曰:“故小縣,在彭城南?!蔽迩甑闹腥A文明史,秦漢小城靈璧竟走過了近半的路程。這里,回蕩霸王別姬的愛情絕唱,史載垓下之戰的風起云涌,傳承鐘馗執劍的人間正氣,綿延抗日先鋒的炮石鳴鏑,出產乾隆御題的靈璧奇石,孕育淮海戰役的人民英雄。泗濱浮磬,風雨滄桑;時光輪回,苦難輝煌。這次探家,我要好好看看它的容顏。因為,10 年前我曾有幸目睹官宣的靈璧新城發展藍圖。2020 年是全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經過10 年持續的奮斗、發力、加速,它現在到底是什么樣了?
讓文化穿越時空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脫不掉家鄉的印痕;一棵樹,無論長多高,離不開沃土的滋養。而正學書院,就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心心念念的精神殿堂。
余秋雨在《中國文脈》中指出: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次回家,聽說建在靈璧中學的正學書院馬上要搬新址了,8 月18 日,我冒著近40 度高溫,前往故地竭誠拜訪。這里,隱藏著靈璧的歷史,流淌著歲月的寧靜,涵養著學子的心靈,是家鄉的文化根脈。
正學書院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飽受風雨400 余載如今依然屹立在靈璧中學院內,其位置正是大文豪蘇東坡當年徐州知州任上倡導所建的“竹中精舍”?!胺叛鄞巴?,翠竹青青;凝神諦聽,鳥鳴聲聲”,這書香流溢的院落里,修竹森然,枝葉扶疏,中國風的漢服,講傳統的漢禮,都是可以觸摸的歷史遺存。她那“替天地化育”的豪邁大氣,成了靈璧教育人一代代口耳相傳的文化基因。
為了改變城市建設高樓大廈“千城一面,千城一貌”的規劃陋習,也為了給后人一個虔誠拜學的文化凈地,縣里做出正學書院隨靈璧中學整體搬遷的決定。新正學書院環境優雅,可以作為治學的博物館傳承文明??醋o精神家園的,是弘揚傳統的歷史寵兒。
靈璧城,美如畫。
“良心工程即為正學”,氣質儒雅的張新清主任一語解開我對“正學”的疑慮。他以高級教師之身淡出講臺,卻又以工匠之態專事研究正學精神,賡續正學文化。從他那里,我知道了“講約所”是弘揚教化的重地,“圣經堂”是儒家經典的藏所,“左右號舍”是當時學生修業的學堂……據《靈璧縣志》(康熙版)和《靈璧教育志》記載,僅明清兩代,靈璧一邑走出的舉人就有48 人,進士20 人,履職遍布全國。數百年來,正學書院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天啟六年(1626),進士陳三重為官清正廉潔,政績卓越,榮膺明熹宗皇帝隆重的表彰。同治六年(1867),翰林院庶吉士張錫嶸壯烈殉國,名載《清史稿》中。而今,書院門廳立柱上乾隆皇帝的題聯“正氣凝天地,學風融古今”,依然熠熠生輝?!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尺幅之內,蘊藏萬里之氣;片言之間,通貫千載之風。御筆門聯的背后,傳遞的是正學書院教化之深和影響之大啊!
自古以來,人才是事業之本。近年來,靈璧縣委、縣政府積極傳承歷史傳統,努力營造尊師重教氛圍,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力度,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擦亮靈璧教育的名片,以“正學精神”激活和增強了縣域發展的軟實力。前不久入圍“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跨入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快車道,更需要發揮人才富集優勢。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靈璧一城竟有10 余所上規模的學校。靈璧中學、靈璧一中同時獲得省級示范高中的榮譽稱號,它們比翼雙飛,業績驕人,在深化改革中分別組建了教育集團,成了名副其實的領頭雁。2018年,合肥工業大學技師學院落戶靈璧,與縣里合作成立了高級職業技術學校。今年疫情期間,中央電視臺用十幾分鐘播出的“網紅人物”劉傳賀,就是該校的學生。不,應該是靈璧教育的亮點!作為奮發進取的“硬核青年”,他身處農村貧困家庭,但樂觀堅強,加壓自學,土法訓練,在全國引發轟動,網絡上超過兩億點擊量。
追逐的夢想點燃了希望之光,前幾天他如愿收到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這是靈璧教壇教書育人、春風化雨、弘揚正學精神的一個典范?,F在,靈璧教育穩步發展,不斷傳來捷報,每年高考揭榜之日,北大、清華以及其他名校的喜訊,都會分別在靈璧中學和靈璧一中的大門口擺開一字長蛇陣,為小城帶來秋日豐收的喜悅和金榜題名的歡愉。作別正在建設的新正學書院,我突然感覺有點惆悵,因為它的外貌和我想象的不太吻合。新正學書院把象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老皂角樹也從舊址遷移過來了,亭臺水榭,曲徑通幽。未來,有張新清老師這樣忠誠教育的守望者,這里完全可以作為治學育人的博物館,一代代去穿越時空,傳承歷史,我又有什么可擔心的呢?
翠靄千竿舞晚晴,月華邀影上中庭。書聲一派深更里,長向蕓窗伴異馨。但是,這一抹年少的記憶和曾經的烙印,卻是心底不可替代的。回眸一笑,還是讓我揮揮手祝福它吧!
讓田野收獲共鳴
遠山如黛,景色如畫。在明成祖朱棣靖難三打婁子莊的地方采風,卻意外收獲了一個自強不息的勵志故事。
一個從沒走出過山村的姑娘,卻用腳趾頭敲出了脫貧奮進的奏鳴曲。女主角王啥啥是靈璧縣婁莊鎮姚山村人,今年32 歲,幼年因腦炎后遺癥造成高位截癱,全身僵硬如一截木樁,生活不能自理,鑒定一級殘疾。登門拜訪時,她正坐床沿用腳趾點擊床前的手機屏幕,運營著自己的網店,雖說口齒不清,但思維敏捷。
“我的童年是悲慘的,因為沒法動彈,只能眼睜睜看著小伙伴去上學?!敝钡?015年,弟弟送給她一部智能手機解悶,她才無意“插柳”開始用來學著融入社會,在家開了一個“心心網店”。村干部知道后,積極鼓勵她自食其力。為此,姚山村扶貧工作隊為她爭取了5000 元電商發展基金,協調電信部門減免了網絡費用,還送她到縣里的殘疾人電商培訓班,使她開闊了眼界,找準了方向,堅定了信心,提高了營商能力。
如今,她的網店越開越紅火,道路越走越自信,故事越傳越礪志,用腳趾開創了別樣人生。啥啥的父母是一對老實巴交的農民,自從2018 年家庭實現脫貧,住上了二層的新樓房后,老兩口的臉上笑開了花。雖說已是末伏,天氣還是燥熱,大媽熱情地給遠來的訪客切了一個自家種的西瓜。吹著農家院的過堂風,吃著井水浸泡半晌的西瓜,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自由自在地聊著這田野清風的新變化,感覺美麗鄉村新生活真的像手中的西瓜一樣,吃在嘴里,甜在心頭。
聽說啥啥正在用腳趾繡黨旗,我非常感動,也非常好奇,腳趾能拿針?這是出于怎樣的意愿?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我想把黨旗繡好后送給村黨支部,表達一下心意,因為我現在可以養活自己了。”她雙腳交替熟練地穿針引線演示著腳趾繡功,動作很嫻熟,但看得出還是很吃力。不知為什么,我突然想到了“含著熱淚繡紅旗”的江姐。這,是不是一脈相承,都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這面信紙大小的十字繡,她也繡了好幾個月了。她羞澀地告訴我,她現在也想入黨。我問她為什么?她說:“黨對老百姓好,這幾年對我更是很照顧,像家里人一樣。能入黨,是一輩子的光榮事?!币粯强?/span>廳的東墻上,市書協主席“身殘志堅”的4 字題匾,不正是王啥啥身上的人格寫照嗎?是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更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偉大復興道路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奔小康,幸福像花兒一樣。初心不改,使命鏗鏘。
盡管她坐著輪椅,行動不便,但精神世界努力向黨看齊,在啥啥的心里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望。面對先天障礙和生活坎坷,啥啥從沒有放棄過生活的希望,她積極參與村里的公益事業,來對標黨員要求。宿州市扶貧開發局經過實地考察,高度肯定了她的這種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F在,她作為2020年度全國扶貧奮進獎候選人,先進事跡已經入圍全省5位脫貧典型名單。她的精神風采,她的泥土芬芳,已傳遍全縣田園鄉野,在靈璧脫貧攻堅戰中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凝聚了磅礴的力量,激勵著100多萬父老鄉親,勠力同心闊步前行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康莊大道上。
“心靜如止水,志剛如磐石,靜默守星月之變,懷志付諸行日月乾坤之朗朗?!狈党痰?span style="text-indent: 2em;">車上,我在感動中回味著下午的見聞。我們都是手腳健全的人,但生命的價值放進歲月的長河里,能夠像啥啥一樣勇敢地去中流擊水嗎?她一針一線的殷殷深情,和著《紅旗頌》的段段交響,在我心中留下持久的思索:平凡人,內心也會蘊含精神的力量;成長中,超越自我收獲奮斗的希望!
讓歷史照進現實
新汴河碧波蕩漾,鳳凰山松柏蒼翠。
游人鮮花相映紅。
10 年前,國際規劃競標成功后,我有幸現場聆聽了一位縣領導對靈璧新城空間規劃的解讀?!耙惑w兩翼”特色鮮明,“顯山,露水,透綠”人文十足,“攬山入懷,引水入城”大氣磅礴,政府新辦公區、經濟開發區、新醫院、新學校令人期待?!叭绻巹澛鋵?,這就是一只吉祥的瑞鶴,展翅翱翔在淮北大地?!毖元q在耳,恍如昨日。10 年來,家鄉遵循科學發展規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錘一錘釘釘子,山青了,水綠了,天藍了,“瑞鶴”落地棲居,實現最初布局,對比一目了然。如今,130 萬人民就在這里見證著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他們過得幸福如意嗎?在我心中,這才是要驗證的問題。
夜色降臨,華燈初上,微風吹來一絲絲夏夜的清涼。靈璧縣城依隋堤而建,這條興唐富宋盛明清的通濟渠可謂是靈璧的母親河。1966 年10 月為了根絕水患,當時的宿縣地委報請水利部批準沿古隋堤走向開挖一條新汴河,動員40 多萬民工經三冬四春的奮戰,于1970 年5 月竣工。這條全長127.2 公里的新汴河東西貫通靈璧27 公里,推動了全縣農業生產和航運交通的發展。2018 年,靈西閘樞紐下遷7.1 公里完成建設。如今,靈璧縣城處在綠水揚波的臂彎中。
徜徉在靈城鎮通往向陽鄉的濱河大橋上,我盡情享受著這靜謐的時光。橋上,霓虹閃爍,燈光璀璨。這里,經網友不經意間曬幸福,竟然成了新地標“網紅橋”。縣里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加大“放管服”力度,把低門檻的地攤經濟有機融入群眾生活,無意間成就了“網紅橋文化”的活色生香。橋下濕地公園里,攤位林立,夜市沸騰,卻是監管機構現代治理能力要面對的一張考卷。不遠處,韭菜盒子、水卷餅、油酥燒餅等花樣繁多的地方風味小吃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那邊的大排檔,先來一盆紅紅火火的小龍蝦,再配一盤青翠欲滴的水煮毛豆,燒份小雜魚,炒個絲瓜尖,倒也豐儉由人。三五好友小酌怡情,無拘無束舉杯暢飲,還有比這手里的冰啤更愜意的嗎?這里,既能宵夜,又能休閑,不少年輕的情侶也相約來此游玩嬉戲。那花前月下的帥哥靚妹來這邊看風景,不也是別人眼里的風景嗎?
近年來,靈璧注重打造休閑文化,不斷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奇石文化節”“鸕鶿捕魚文化節”經媒體報道,極大地增強了千年古縣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筑巢引鳳,招商引資?,F在,縣里圍繞“工業強縣,產業興縣”發展戰略,緊盯市場需求,突出產業集群,把小軸承做出了大文章??偼顿Y10 億元,打造了6 平方公里的軸承產業園,吸引了萬豐、順通、正陽等10 余家外地企業入駐合作。從上游的特鋼供應、中游的產品制造到下游的市場銷售,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初步發揮了規模效應。同時,從廠房租賃、融資擔保、稅收貢獻等八個方面重點扶持,培育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父老鄉親們也很自豪,楚漢相爭的古戰場,如今已是安居樂業的新福地。
品嘗脫貧致富的甜頭。
你看,在虞美人長眠2200 多年的地方,隆起了排排猶如中軍帳的蔬菜大棚。這里,是安徽虞浩園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靈璧縣浩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生產基地。董事長張培是位返鄉創業的青年,從一開始租賃大棚種植沙瓤番茄,到現在的產學研集約化股份制新業態,他走過了艱辛探索之路。10 年來,他從溫州街頭餐飲小廚到返鄉創辦家庭農場,“一路趟著水走”,才成長為今天鄉村致富帶頭的“行家里手”?!拔胰朦h剛2年,一定要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干出點事業?!毙』镒诱赵谔镩g地頭忙,皮膚曬得黝黑,但只要一說話就露出滿嘴潔白整齊的牙齒,這個對比有股子鄉土氣的喜感。忍俊不禁之余,其實是我內心對他的善意和敬意。開朗又健談的張培介紹說:“是產業扶貧政策給了我發展的信心,精準幫扶給我解決了資金瓶頸的困難,縣、鄉、村的三級扶持讓我走上了經濟內循環的發展道路。”在靈璧,各級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為推動科技興農,注入內生動力,增添發展后勁,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合作社為了提升帶貧能力,向貧困戶發放種子、肥料,最大限度減少社員生產成本,再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與此同時,積極設置工位,吸納貧困群眾務工勞動。目前,有2 個縣4 個鄉鎮共80 多位貧困群眾在合作社就業,每人可務工6至8個月,僅此一項年收入2萬元左右,實現了1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
借助產業扶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依靠品牌創新,邁上了高速的軌道。黨旗飄飄,忠心耿耿,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動力,是新黨員張培自覺帶領社員回饋社會的責任擔當。今年疫情期間,合作社向宿州市立醫院捐贈6000 余斤新鮮蔬菜,向靈璧縣紅十字會捐贈20000 余斤有機番茄,向被隔離的疑似病人家屬捐助了20000余元生活物資。在封城封路期間,他組織果蔬聯盟,通過無接觸平價蔬菜直供的方式向市縣定點投放鮮蔬100 多噸,體現了企業的社會價值。鍵盤跟著訂單走,訂單跟著市場走。在虞姬千古絕唱的余音里,“社+戶”創新模式傳遞了最美創業者的新樂章。
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積極扶持新業態,開創新模式,迎來了返鄉創業大潮。農業大縣走向農業強縣,需要新型職業農民的勞動和創造,這是電子商務時代靈璧實現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各鄉鎮積極加強基層黨建,及時發現人才、引領導向、重點培養,培育了一大批張培這樣有追求、有技術、有闖勁的新黨員,共同富裕讓靈璧“三農”工作亮點頻出,也實現了這里黨的事業之樹常青。而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才是深藏老百姓心中的吉祥瑞鶴。
這,不就是我苦苦尋找的時代答案嗎?
讓幸福溫潤心靈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我覺得,溫潤心靈的幸福指數,不僅要看經濟發展,更要看文明素養,不僅要看城市建設,更要看人文情懷。采風中,家鄉幾個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讓我重新認識了這些熟悉又陌生的父老鄉親。他,她,抑或他們,正是靈璧跨越千年歷史走進現代文明的創造者、踐行者和見證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宋金交兵的“老營湖”畔,傳頌著黃俊“背著養父上婚車”的故事。向陽鄉蘇圩村小黃莊的村道邊,茁壯的玉米隨風搖曳發出沙沙聲響,如《半壺紗》般動聽:“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攬五分紅霞采竹回家/悠悠風來埋一地桑麻……十里桃花待嫁的年華?!?/span>
黃俊早過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晚婚是為了照顧癱瘓臥床的養父,回報幼年的匙飯之恩。她和妹妹幾乎同時被抱養,是養父母賣了唯一的耕牛換來奶粉才得以活命。17 歲那年,多病的養母悄然離世。為了撐起這個泥濘的家,她默默藏起了8 年級的課本,隨鄉鄰南下打工。后來,她為了這個家早日走出泥濘,一再婉拒拋來的“繡球”,還像嫁女兒一樣嫁了妹妹。
那一天,養父竟也一頭倒地不起。經全力搶救,老人住院月余轉回家療養。她日夜相伴,按時翻身,不定時按摩,精心伺候喂“愛心餐”。此后的1000 多個日日夜夜的護理,經歷數十次的生死徘徊。她一直感謝黨的健康扶貧政策,讓大病的養父得以有效治療。故事很平常,宛如一首歌。最終,她以執著和善良,收獲了屬于她的愛情。孝老敬親的故事,也成了十里八鄉的田園佳話。追憶艱難時光,致敬真心英雄!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游集鎮有一位“閑不住的熱心人”,在宣導鄉村文明、推廣鄉賢文化上,產生了廣泛的認同和影響。天命之年的尤傳化,是安徽省民俗研究員、第十屆靈璧縣政協常委、游集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辦公室副主任。他充分發揮政協組織聯絡廣泛的優勢,密切聯系各界群眾,積極向上獻言資政,向下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向周圍村莊散播文明新風。
有人問:“老尤,你天天忙得像個陀螺,圖個啥?”他總是嘿嘿一笑,也不多解釋什么。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今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他帶領文化志愿者小分隊,深入各防控點送去溫暖和支持。老尤對民歌民謠頗有研究,能根據當前的工作任務信手拈來地編寫創作。他們自編自演的政策宣傳節目,既有描寫扶貧干部熱心為民的泗州戲《追羊記》,又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梆子戲《婆媳三代人》,還有建設和諧社會倡導文明新風的泗州戲《錢是媽》,同時還有傳統的泗州戲《喝面葉》、黃梅戲《天仙配》和豫劇《打金枝》等經典戲曲選段。由于主題鮮明,朗朗上口,喜聞樂見,散發著濃郁的地方風情,讓大家伙在寓教于樂中不知不覺就能接受熏陶教育,很受老百姓的歡迎。從2 月抗疫,到午季禁燒,他今年編寫了60 多篇三句半、琴鼓詞等曲藝新詞,在鄉間傳唱。組織“納涼書場”“納涼小戲”進村莊演出近百場,用身邊的事感染身邊的人,是群眾認可的文化名人。
有人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近年來,他挖掘、整理、推薦“孝老敬親”“熱心公益”“見義勇為”等代表性人物數十人,其中榮獲“中國好人”1 人,“宿州市好人”6 人。那天,我一直追到楊莊才見到他,現場調度忙得渾身是汗,令人格外感動。鄉村振興,移風易俗,以德服人,尤傳化是活躍在磬鄉大地上的一個縮影。——大道不孤,大愛無疆。抗疫中,靈璧縣人民醫院有5 位醫護人員逆行援鄂。其中一位年輕的媽媽叫張新梅,是剃了光頭踏上征程的。今年2 月9 日零時,正在值夜班的張新梅,突然接到院辦批準她參加安徽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電話,激動得心潮澎湃。要知道,全院同志都寫了請戰書,能夠得到批準是組織的信任呀!這是正月十五后的第一個黎明,假如不是前線吃緊,絕不可能夜半通知天亮啟程。
新冠肺炎的高傳染性,大家都一清二楚。她有著幸福的家庭,可愛的兒女??僧斠咔樗僚埃鎳腿嗣?/span>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選擇了義無反顧向前沖。
最美逆行者,就是最美奉獻者。她連夜寫了封家書交給護士長,說如果她回來就還她,回不來就請交給她丈夫……然后,毅然剃去了秀發,急忙趕到集合地點。削發、遺書,柔肩、弱軀,分明是為國家為民族慷慨赴難??!這等劍膽琴心,這等俠骨豪情,帶著靈璧人的性情被鐫刻在共和國抗疫勝利的豐碑上。
抗疫期間,縣人民醫院先后派出宋甜甜、黃濤、張新梅、李倩、胡廣恒等5 位醫護人員出征武漢,他們不辱使命,不懼生死,圓滿完成了任務。由于表現出色,李倩還在火線上入了黨。他們的壯舉不僅感動了荊楚大地,在英雄歸來之時,家鄉親人給予了他們彩虹門的最高禮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疫表彰大會上充分肯定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也已深深地扎根在滿目青山的靈璧大地。
這是一群土生土長的小人物,更有著一枝一葉的家國情。他們,才是我心中最美的風景;他們,才是我心中福祉的牽掛。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p>
朋友,你聽到靈璧城這時代強音了嗎?
胡宇/文(本版圖片由中共靈璧縣委宣傳部提供)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