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為親愛的媽媽送行》最近與讀者見面。書中,作者回望媽媽的人生經歷,傾訴至親離別之痛,分享人生特定階段的生命體驗。近日,敬一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寫作的過程很痛苦,但也是有價值的。“送別媽媽的過程,也是認識生命的過程。好像對失去有了更多的理解,對眼前的生活也有了更多的珍惜。”
母親走了
我就站在夕陽里
2019年4月27日,在敬一丹64歲生日這一天,媽媽永遠離開了人世。忍著悲痛,敬一丹開始寫作這本《床前明月光》。“床前陪伴,是一個很痛苦的經歷,那個時候我就覺得我媽媽一點一點地走進暗夜。但是即使是至暗時刻,在人生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有光的,那就是月光。‘床前明月光’這五個字一下子就重新出現在我的眼前。書的副題是受白巖松啟發,用送行這樣的說法。”對于陪伴,敬一丹說,陪伴不是探望,陪伴就是朝朝暮暮,在各種各樣的瑣細當中,讓我們的至親感覺到你在。“對于重病中的至親,特別是已經無藥可治的這種重病,我覺得陪伴就是藥,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藥。”
作為觀眾熟知和喜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敬一丹主持過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感動中國》等多檔有影響的節目,在屏幕上與幾代觀眾相伴。鏡頭以外的敬一丹,也是女兒,人過中年,她面對著所有中老年人都面對的現實:自己慢慢變老,父母已經老了,歲月把“老、病、死”直接推到面前。敬一丹表示,自從母親去世以后,她有了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比以往更能意識到自己站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上。“以前覺得夕陽、黃昏啊那還不屬于我,那是屬于我的父母,然而我媽媽去世以后,我覺得我一下子就站在了夕陽里,一下子就望到了月光,也望到了天慢慢黑下去的那一步。”
記錄痛苦
才能更珍惜生活
敬一丹說,寫作這本書時,自己曾經因為實在太痛苦而寫不下去。“寫這本書本來就是很有痛感的,我從媽媽那得到了一種遺傳,就是特別喜歡記錄,我覺得有痛感的記憶有一種特殊的記錄價值。它記錄了生命體驗,同時這種記錄也可以和有同樣或者近似經歷的人產生共鳴。所以我還是選擇在痛苦中做了這樣的記錄。”寫完這本書,疫情已經越來越嚴重了,敬一丹說,那段時間她更能夠理解失親者那種心碎。“所以我想失親不是一個人的痛,在這樣前所未有的疫情面前,那么多的失親者的那種痛苦,是需要大家互相傾訴,互相慰藉的。”
“這本書寫的是昨天的事,但是這本書是為了明天寫的。我們在今天面對明天,面對未來的時候,不管是哪個年齡段,都會遇到生命的進程這樣的話題。所以面對著時光、生命,面對明天,我們最好從現在開始就有生命思索,就有更多的生命思索。”敬一丹在書的后記里寫道,清明的時候,她把媽媽留給她的那些花籽都種在陽臺上,現在已經生出了芽。“我想我經歷了這樣的失去,有了這樣一個痛苦的記錄過程以后,對生活應該有更多的珍惜和向往。這就是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面對讀者的時候,應該有的一種狀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