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走進位于合肥裕豐花市的鄭小良工作室,仿佛走進一個由一只只形態各異的葫蘆刻畫出的大千世界。八仙、水滸一百單八將、五百羅漢……工藝美術大師鄭小良用烙畫的技藝把手中的葫蘆變得更加鮮活靈動,藝術性與觀賞性俱佳。上周五,“葫蘆烙畫”傳承人鄭小良做客徽派直播,詳細介紹了他與這項省級非遺三十年的不解之緣。“每次出去參加非遺展示都是排著長隊,傳統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跟人交流沒有距離。”
入行:夫人引進門 一畫就上癮
徽派:我們對“烙”這個字不陌生,但作為一項技藝就不了解了,可以簡單說說烙畫是什么嗎?
鄭小良:其實烙畫很早就有,清朝時河南南陽出產的筷子上就會烙簡單的畫,比如花、竹子。烙畫還有壓花這種工藝,就是在葫蘆上用一種刀把線條壓進去,立體感強。烙,其實就是把東西燒焦,葫蘆上、木板上、宣紙上,總之材質顏色相對較淺的都可以烙。
徽派:聽說您也是從小畫畫,又是怎么接觸到烙畫的?
鄭小良:我受家庭的影響從小就開始畫畫,十幾歲開始便在報紙上發表速寫、插畫。1982 年我從安徽省輕工業學校畢業后,分配到當時的合肥工藝美術廠擔任設計師。那時候的工藝美術廠是合肥的“ 花園工廠”,有很多東西,國畫、木雕、發繡等等,其中就有火筆畫,就是烙畫。當時這些作品都是對外出口的。而且市里只要一來外賓就帶到我們廠參觀,楊振寧也來過三次。我是學工藝美術的,主要搞設計,比較空閑,就想搞點事干干。當時火筆畫車間有40 多人,我夫人就在其中,專門生產對外出口的烙畫,她帶來工具木板給我回家試試,我一試感覺比素描炭筆畫的效果還好。我一畫就上癮,從此一發而不可收。
徽派:您說烙畫的載體很多,那您最后為何選擇了葫蘆?
鄭小良:一次,我在中青報上看到廣州要舉辦中華百絕博覽會,要挑選一百個有絕活的奇人奇才去天河體育場展示。我就挑了一件作品寄過去,沒想到來信通知我被選中了,當時是1992 年,安徽就兩個人參加,路費吃住那邊全包,賣掉畫收入是自己的。我那時候畫烙畫還是畫著玩的,沒接觸過市場,也不知道烙畫受不受歡迎,這么一邀請我心里有點沒底,當時我也不是做生意的,心想著在大城市能把我的作品賣掉嗎?那時工藝廠一個月工資也就一百多塊,我兜里裝了一千塊錢就去了。沒想到,展覽第一天我的烙畫就很受歡迎,賣了兩千多塊錢,那次為期兩個月的展覽,我賺了不少錢,感覺有底氣了。那時廣交會展覽規模很大,我去早了或者快結束時會去轉一圈,發現還有人在葫蘆上作畫,我看了感覺葫蘆是中國傳統的東西啊,我又是從小畫畫的,有美術功底,于是找到那人,讓他賣四五個白葫蘆給我,回來以后我就嘗試在葫蘆上烙畫。
創作:葫蘆有個性處理各不同
徽派:說起技藝,都有一套專業的工具,您烙畫用的筆挺特別的,是您自制的吧?
鄭小良:要想做好葫蘆烙畫,首先烙畫用的筆很重要。有時我想畫點有題材的,比如水滸一百零八將,做點微型烙畫。所以我要自己做筆,因為要精細點。我沒事就老琢磨,先是用大頭針綁在上面,然后把電爐絲繞在上面,但是一加熱大頭針馬上就彎掉了。后來就用鐵釘,把它的尖磨成針一樣,結果用得很順手。畫葫蘆的人也不少,我就想挑戰下極限,在葫蘆上畫水滸一百零八將,那個葫蘆整整畫了三個月。
徽派:我們看到的葫蘆各不相同,您會根據它們的形態來特別設計嗎?
鄭小良:沒錯。葫蘆是有個性的,有腰細的,有腰粗的,要通過形態看它適合做什么,有各種各樣的處理手法。
徽派:那如何把不同的人物景色與形態迥異的葫蘆融為一體,這就很考驗功力了吧?
鄭小良:難度確實很大。有一年臺灣朋友給我帶了五六個葫蘆,是酒葫蘆,叫我烙畫,我畫了三個,自己留了個最好的,想畫個大作,與眾不同的,后來就有了《五百羅漢》。構思很重要,如何讓這么多密集的人物在葫蘆上不顯得很漲眼,構圖一定要想好。葫蘆分上下兩半,又是圓的,一定要考慮人物的疏密。特別是畫精細的東西時一定要近距離畫,那些綠豆般大小的人物,稍微一愣神,烙畫一加熱,就容易往兩邊陷,葫蘆就廢掉了。
所以烙畫時候的注意力要很集中,我現在畫人物一天最多畫一兩個,否則吃不消。
樂趣:吉祥又美滿燙手也堅持
徽派:您畫了三十年葫蘆,有沒有想過放棄?
鄭小良: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在畫五百羅漢時(畫了整整一年)也有畫著畫著覺得太費勁,想放棄的時候。因為烙畫筆加熱以后溫度非常高,筆頭能達到三四百度,會聞到焦味,手會燙得受不了。不小心把手燙傷也很正常。時間長了,我也掌握火候了,畫熱了就要移到別處,讓溫度降下來。
徽派:您體味到這其中的樂趣在哪里?
鄭小良:每次畫完,我都會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覺得很開心,不容易,很滿足。葫蘆,諧音福祿,吉祥美滿的象征,也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烙畫流傳幾百年,中國人喜歡吉祥的東西,我畫的題材也是跟它相契合的,還能表現國畫的韻味、線條、構圖等等。
徽派:這么喜愛葫蘆,平時要怎么保養呢?
鄭小良:用于烙畫的葫蘆皮質要厚、表面要光才好看,現在山東那邊專門有人種葫蘆,都是四五十畝的大戶。葫蘆跟木材一樣,怕潮濕。不能放在低處,會長霉,放高處和柜子里就沒事,好的葫蘆我會收起來,再放點干燥劑,經常拿出來用棉布擦拭。如果一直愛惜它,保存幾百年都沒問題。
傳承:非遺受重視傳統受歡迎
徽派:作為省級非遺,您對傳承有考慮嗎?
鄭小良:合肥市文化館每年都舉辦一個免費非遺培訓班,教人學習,愿意來的都可以學。我現在精力有限,沒時間,而且能堅持下來的人也少。現在通過活動宣傳,很多人覺得好玩喜歡,但是能專心搞這個的很少。我堅持了三十年,就是愛好,以前在單位做的時候根本沒想別的。2006 年評安徽省首屆工藝美術大師,我評上了。2008 年評上了省級非遺,都是近些年的事情,以前根本沒想過這些事情。
徽派:走向市場之后,您有什么新的感受?
鄭小良:我從2004 年開始走向市場,一開始心里沒底,不知道到底受不受歡迎。后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非遺,重視傳統文化,我們的作品也很受歡迎,我感覺現在看到了希望。近年非遺展示活動比較多,我們現場展示,因為價格公道,寓意祝福,很適合作為禮物送人,大家都排隊搶著要。后來合肥市外事辦也找上門來,要訂制一批本地風景畫作為外事交流的禮品,我就精心設計制作了《合肥十景》系列作品,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徽派:烙畫作了三十年,現在還在思考新的東西嗎?
鄭小良:其實每天都在想著畫點什么題材,無奈歲數大了精力有限,太復雜的可能做不起來。眼睛老花了,有時候也要憑感覺。可以畫大點的東西,太細的畫不起來。創作了幾個新的作品,簡單點的,比如傳統的連年有余,蠻受歡迎。過去烙畫是愛好,畫了多少數不清。
現在經常作為對外交流被選派出去,前年去了泰國,去年去了瑞典,都非常受歡迎。我覺得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跟人交流沒有距離。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記者李燕然/文 薛重廉/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