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 25年,10年寫成《潘玉良藝術年譜》,近兩年一直致力于安徽省美術館的籌建。博物館及美術史研究學者董松在做客徽派時表示,自己從事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與博物館展覽相關。談及時下的“博物館熱”,董松表示,博物館在變化,觀眾也在變化。“博物館在不經意間已經融入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關注社會熱點,常換常新,才能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
從未離開過展覽藝術
徽派:你是從小就對藝術心生向往嗎?
董松:我在清華美院學的是環境藝術設計,也是從小受家庭的影響。我父親也是清華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畢業的,一直在博物館從事展覽設計工作,書法、繪畫這些,我也是耳濡目染。當時工作分配到安徽省博物館,就一直沒離開展覽工作。業余愛好是自己做點研究,比如最早的潘玉良相關研究,包括安徽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正在創作的《蕪湖鐵畫史》這本書年內會完成,都是跟自己工作相關聯的研究。
徽派:你最早接觸到潘玉良作品是什么情形?
董松:1984年,潘玉良的遺作從法國運回國內,并落戶到安徽省博物館。總共七大箱,為了節約裝箱體積,所有畫框拆掉,都是一大卷一大卷的,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有多少件作品。當時我父親也參與了開箱整理和保護工作,直到1989年才最終清點出來是4700多件作品,另外還有潘玉良的很多遺物以及她收藏的三百多本圖書。當時的整理工作屬于保密,我們這些孩子都不知道家長在做什么。直到辦了展覽,才有了逐步的認識。后期我也開始做潘玉良展覽,開發了一些文創產品,慢慢對此多了份熱愛。
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玉良
徽派:10年30萬字,為什么想到為潘玉良修年譜?
董松:潘玉良首先是個人,其次是個女人,還是個藝術家,是個在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的,為中西方藝術做了很多溝通和創新的藝術家。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還原一個真正的藝術家,還原歷史本來的面貌,比如潘玉良的性格、藝術成就、朋友圈、獲獎情況,甚至她喜歡去哪旅游,喜歡吃什么菜,都是我們關心的內容。
徽派:研究過程中,跟我們從影視作品里認識的潘玉良有什么不同?
董松: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潘玉良,比如她的喜怒哀樂,我都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會先入為主,我們研究的傳播力不及媒體,不及大牌明星,老百姓看到的是文學影視創作中的潘玉良,這本身沒有什么對錯,可以存在,但是千萬不能和歷史劃等號,否則就會產生錯誤。年譜,等于是重新雕塑一個潘玉良的形象,不是臨摹,不是人云亦云的照貓畫虎,而是用歷史文獻,用她的作品、遺物以及別人的回憶,把她一點點塑造出來。當然這個工作還沒有完成,2013年推出《潘玉良藝術年譜》之后,我們又陸續發現新的線索,未來還會做進一步的補充。
潘玉良留下的文字性的東西很少,留存最多的是家信,但是信息量也不多,公開發表的文章只找得到兩篇。我們做的就是抽絲剝繭的工作,找各種線索。
每個藝術家都有一個根
徽派:最近幾年你把精力放在中國留法藝術學會的研究上,是不是也跟潘玉良有關?
董松:可以說是密切相關。中國留法藝術學會1933年成立,聚集了常書鴻、劉開渠、曾竹韶、王臨乙、呂斯百等總共112名熱愛藝術的人士,以留法藝術學生為主。潘玉良是最后一任會長,她的遺物中也保留了很多學會資料。大家之前對這塊認識不是很多,也缺乏文獻資料,但對做研究來說,這些人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四周的那一圈雕塑的主要創作者劉開渠、曾竹韶、王臨乙、滑田友都是留學法國,都是中國留法藝術學會的會員。
這些人的藝術根源在哪里?近代藝術史研究以前只做國內,對海外藝術家關注不多,但每個人的藝術都是有來源的。“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后來到了敦煌,是因為在法國看到了關于敦煌的畫冊,被震撼了。30年代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曾組織二十幾名成員去倫敦參觀中國藝術展覽會,很多人在國內都沒機會看到的中國藝術作品,對他們有很大的震撼力。而對西
方了解越多,對中國文化的渴求也越強烈。從他們的經歷中,我們發現了共性的東西,任何一個中國藝術家,最后走的都是創新之路,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而然地把中西方藝術結合起來。
安徽美術館會給大家驚喜
徽派:作為策展人,你覺得現在展覽的變化在哪里?
董松:去年,安徽博物院策劃的“向往——‘我’與安徽改革開放四十年”主題展,獲了全國大獎,就是讓普通市民都參與到展覽策劃中,展品從社會征集,內容故事由普通市民提供,觀眾看了覺得很親切。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展覽更親民,反應也非常好,去年到現在,展覽接待近20萬人次,社會評價很高。
徽派:現在很多博物館都在做文創產品,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你怎么看?
董松:老百姓的需求,我們必須要滿足,怎么滿足,最基本的是要做研究,我常說,策展人是把東西吃進嘴里再吐出來,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任何展覽都要先做研究,比如做潘玉良的展覽,她有強大的朋友圈,不能用空洞的文字寫給老百姓看,可以用其他形式,比如張大千跟潘玉良非常好,兩人兄妹相稱,這樣易于讓大家接受。所有的一切要基于對藏品的認識和研究,故宮的文創產品不是憑空制造的,不是貼上故宮的標簽就可以的。受歡迎的一定是有深度的,浮于表面老百姓也不接受。
徽派:聽說你現在的工作重心是在籌建安徽省美術館,能否劇透一下?
董松:這兩年主要工作是籌建安徽省美術館,包括展覽和收藏等業務工作。開館展覽肯定會給大家驚喜,都是業界叫得響的,觀眾愿意看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美術館這么大體量,建設過程又很復雜。可以透露的是,我們會開辟出專門的潘玉良展覽區域,也在考慮舉辦全面反映潘玉良藝術人生的展覽。安徽省美術館首先是立足于安徽,展示安徽特色的美術實力,未來也會做一些國外大師系列的展覽,還有逐步考慮把全國各地的好展覽引進過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李燕然/文 薛重廉/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