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當代著名劇作家,曾數次與安徽黃梅戲結緣的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下午做客“大湖之約——藝術名家大講堂”,說到戲劇尤其是戲曲的小眾化,羅懷臻直言,戲劇人、評論家和觀眾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自己是一個戲劇人,最關心的還是戲劇的生存和發展,尤其是戲曲藝術和時代之間的隔膜感和滯后感。我們以往責怪觀眾和時代,其實還是要責怪自己,我們如何來更新自己的氣象,尤其是眼下來說,如何彌補新時代的美感和價值觀,這才是戲曲年輕化的生命的關鍵。”羅懷臻表示,除了戲劇人,評論家也應該提高素養,對地方戲曲要懷有敬畏之心,評出一個演員的表演藝術特色,啟發這個時代的劇作家。
羅懷臻涉獵很多地方劇種,其中當然也包括黃梅戲,除了《長恨歌》,羅懷臻還和王長安共同完成了黃梅戲《孔雀東南飛》的劇本,“安徽黃梅戲劇種比較年輕,一個時期是中國最興盛的劇種。”羅懷臻感慨,一個地方劇種一定要有穩定的觀眾群,但戲迷會因為維護著自己曾經的趣味而制約著劇種向前的發展,逐漸也會形成年代概念。”羅懷臻直言,哪怕北京人藝的《茶館》也不能完全代表今天北京市民的氣質,“曾經大眾的北京人藝的話劇,今天也可能變得很小眾——甚至于他們在演曹禺先生的劇作,下面會笑場,演悲劇下面會哄堂大笑,因為曾經的那種話劇腔、話劇范跟今天人很松弛的審美有落差。”
李中蒙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蔣楠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