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年過半百的我,時常想起兒時在鄉村看電影的一幕幕。
小時候,能讓我們感到好奇的,帶有科技的東西,電影應該算是排在第一位。上學時,除了語文、數學課本之外,幾乎沒有課外讀物。所以,一兩個月能看上一場電影,那種心情甭提多激動。
看一場電影,至少兩個星期內,劇中的情節會不停地被我們模仿。什么搶占山頭,扔手榴彈,編柳條帽,腰間扎著用馬尾草織成的武裝帶,開始不厭其煩地演劇情。不過,像漢奸、特務這類角色,幾乎沒有人主動去扮演。
“今晚放電影!”隨著“消息靈通人士”的透露,好消息瞬間就向四方傳播。哪天晚上放電影,就是家里再忙,大人也不會要求我們做家務活,也許他們知道,此時就是捆也不能捆住我們的手腳。家里晚飯沒做好,空肚子溜到電影場是很正常的事。某個晚上,一時疏忽,人還沒到達電影場,遠遠地就看到銀幕上人影晃動,用迎塘過塘、迎河過河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只要不跑丟了鞋,腳下什么也顧不了。
讓我倍感自豪的是,我們那片區域的放電影師傅還是我本家,盡管他歲數比我大得多,論輩分,他卻比我小一輩。我不止一次問過父親:“那位放電影的師傅住鎮上哪兒?我長大了能不能跟他學放電影?”小學還沒有畢業,我基本上就學會了放電影的整個流程。先掛電影幕,再擺放映機,擺放映機時要注意與銀幕保持適當的距離,最后,再從周邊某個住戶家接個電源。印象中,當時沒有人會拒絕因放場電影用一回臨時電的請求。最后一個環節就是在放映之前整理好膠片,我還知道膠片有個時髦的名字叫拷貝。一度,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放映師。
開映前,放映師傅都要沖著麥克風報一下要放的電影名,不等師傅說出請大家安靜,廣場上就靜得能聽到彼此的呼吸聲了。當聽到是反特片或戰爭片時,廣場又會短時間沸騰起來。
有時候,聽說某處晚上放電影,不管消息可靠不可靠,是真還是假,匆匆忙忙吃了晚飯,幾個伙伴就偷偷地跑過去。我爸常嘲笑我們說,這叫寧愿做過,也不能錯過。有時候跑了一晚上,什么也沒看到,第二天遇到好事者問,只好調侃道:“看的是戰爭片《英雄白跑路》?!?nbsp;
有一次,電影幕還選擇在我家的一方外墻上掛,那陣子,我自我感覺真像獲了奧運會金牌一樣榮耀。母親特地讓我去了八九里外的舅舅家,叫來了幾個表兄弟。當太陽還沒有落山,我們就搬出了所有的板凳、椅子,整整齊齊地放在銀幕的正對面,凳子與銀幕的距離也都來回目測了好幾次。給鄰村人泡茶倒水,留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吃一餐、住一宿。放一場電影,有時真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看電影最擔心半途停電,那時農村大部分都是剛通了電,電壓極不穩定,看著看著就停電是常事,所以一般會在放電影之前先找電工師傅到場應急。后來,條件有所改善,給放映機配備了發電機,我們都叫它的外號“馬達”,就不怕停電了。不過,那家伙雖然個兒小,聲音卻特別大,必須遠離放映點。
這場電影放完了,接著去下個地方放也是常有的事,雖然都是同一部電影,一部分人還是喜歡跟著再看一遍。大人們說這叫“捧場”,我們說這就像背課文,加深印象。管它是不是下半夜才能回家睡覺,只要第二天不耽誤去學校就行了。
一個晚上,來回跑個十多里路,看完電影收場回到家,躺在床上的我怎么也睡不著,腦海里電影上面一幕幕情節開始不停地在閃現,想著想著天就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