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少年時讀童話《狗熊掰棒子》,想著狗熊那笨拙的樣子,心里既覺得狗熊好笑,又認為掰棒子一定是很有趣的事兒。及至長大,來到了農村的廣闊天地,真真切切感受到種玉米、掰玉米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兒。
我所在的郊縣國營農場,每年緊張的午收以后,還沒有喘口氣,黃豆、玉米又播種下去,幾場雨后,黃豆、玉米開始發芽、生長,田野里又是一片蔥綠。因為是機械播種,玉米之間的株距過小,就需要間苗。間苗就是拔去多余的玉米苗,使每株玉米之間達到一個合適的距離。然而一塊地上千畝,不停地彎腰、拔苗,再加上正值盛夏,烈日炙烤,要不多久就會汗流浹背,頭暈腦漲。
玉米長到一人高的時候,開始揚花、抽穗,玉米的各種蟲害也就發生了,像什么玉米黏蟲、玉米鉆心蟲等。農業技術員經過選點查蟲,計算出每畝地的蟲數,達到防治標準就要噴藥物滅蟲。當時最常用的農藥就是六六六粉劑(現在已經不再使用),將農藥與細微的黃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攪拌均勻,每人手里一個紙袋子,袋子里裝了農藥,用手抓一把撒在玉米的花穗上。這時的玉米地里悶熱難耐,行走在玉米的縫隙之間,被溽熱結結實實地包裹著,大顆大顆的汗滴,從臉上流下,從身體中流出,兩條胳膊被玉米寬大的葉片劃出了一道道紅印子,汗水一浸,火辣辣疼。再加上農藥嗆人的氣味,讓人實在難受。
進入秋季,玉米變得豐滿粗壯,腰間的纓子,有的淡紫、有的嫩黃,瀟灑而飄逸。玉米成熟了,紅穗熒熒,綻出飽滿的顆粒。隊里組織人力開始收玉米。
收玉米時是地里最熱鬧的時候。所有人員在地頭一字排開,每人一個柳條編制的笆斗,或夾在腋下,或拎在手上,走進玉米地里,每人負責一到兩行。沉甸甸的玉米棒子脹破了表皮,露出了金黃的顆粒。一手抓住玉米棒,向下一用力,“咔嚓”就掰下來了。雖說是簡單的一掰,不覺得費勁,但是十分鐘、半小時、一個小時過去以后,就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手腕和胳膊酸酸麻麻的。雖已入秋,但是玉米地里仍然密不透風,炙熱的太陽曬得人眼冒金星。手中的笆斗越來越重,已經拎不起來。等到笆斗滿了,還要扛到路邊倒在拖拉機的車斗里,回來再繼續掰。慢慢地人和人就拉開了距離,只聽到“咔嚓咔嚓”的聲音和人們之間的說話聲,卻不知對方在哪里,真有點“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味。再后來,人們連說話的勁頭也沒有了,只想著早點到地頭休息。
掰玉米雖說疲勞辛苦,有時也有著些許的樂趣。在地頭休息的時候,有人卻不閑著,他們在玉米地里尋找那種甜玉米的秸稈,扒去葉片和外皮,像嚼甘蔗一樣大口咀嚼,吞咽著秸稈里甜甜的汁水。野地烤玉米更是樂趣無窮。那種顆粒飽滿尚未成熟的嫩玉米,用指甲稍一用力,就會掐出乳白的漿液,烤著吃更好。點燃一些干草樹枝,幾個人圍在一起,每人用一根細棍子扎住一個玉米,先在火上燎烤,再在火堆里來回翻滾烤,玉米在火里噼里啪啦地響,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烤熟的玉米外焦里嫩,熱騰騰、黃澄澄、甜津津,帶有嚼勁,味道鮮美。只是吃完了烤玉米,嘴唇和手都是黑的,一個個成了大花臉,大家都笑彎了腰。
看著堆得像小山一樣的玉米棒子,嚼著香甜的烤玉米,我心中感慨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播種、間苗、鋤草和滅蟲,沒有烈日下流淌的汗水,哪會有這沉甸甸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