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瞧你媽媽,把面子看得比磨盤還大,到菜園里摘菜,還要換件衣服。”父親在我們面前這樣說母親。
“做人就要搞得干凈利落一點,邋遢兮兮的人家會瞧不起的。”母親總會抵上這么一句話。
我們姐弟幾個從小知道,母親是愛面子的人。最直接的表現是在講究衛生、衣著整齊和待人接物的態度上。長大后,我才知道母親的“面子”,不僅僅表現在這些表面上。她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面子”。用現在的話說:是做人的尊嚴。這樣的尊嚴,也成了我們家的精神傳統,并滲入血液中。
記得在困難時期,確實不少人顧不上面子的。那年,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家家糧食都少,我們家的鍋里已經是“瓜菜代”了。可我的小伙伴們碗里,還有麥粉疙瘩頭。誰家有多少糧食,村里人心里都有數,這肯定來路不明。母親從她好友的口中得知,原來許多人家夜里到麥田里捋麥粒子。往大了說,夜間偷集體的麥子,這是違法的。然而,因為“偷”的人多了,大家都睜只眼閉只眼。
母親也想孩子們的碗里有點糧食,也想在夜色里捋回一點麥粒。然而她做不到,這畢竟是暗地里見不得人的事情。如果被人發現,丟了面子毀了聲譽,以后怎么做人?她看著自己孩子碗里的南瓜糊糊,想著別人家孩子碗里的面疙瘩,對著近在咫尺的翻滾麥浪,就是邁不開那一步。
那種死得辱不得的心理,讓母親餓得幾乎沒了命。一點南瓜糊糊要喂飽孩子們,她自己只得用野菜充饑。久之,腳面浮腫得透亮。母親人緣好,有好姐妹看到她的窘況,送來一點糧食,順便帶來一點針線活請她幫忙。這讓母親看到了希望。
識文斷字和針線活是母親的強項,她認為這是有面子的一種技術。既然為了心靈的干凈,不愿做那不光彩的事情,于是就拿起一根針,日日夜夜為村里人做衣做鞋獲得一點糧食,竟然度過了困難時期把我們幾個養大了。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這在母親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體現出來。她在娘家時是大小姐,農活干得不是很好。為了不失面子,只有起早貪黑地多付出時間。即便這樣,也拼不過農家婦女們。尤其是那挑擔子的苦活,總是落在別人后頭。村里沒人瞧不起她,那些嬸娘叔伯們抽空還會幫她一把。母親把幫了她的人都記在心中,只要有合適的機會,總是在不經意中給以小小的回報。幾個雞蛋或者一雙小老虎鞋,這都是母親平時攢下的,作為回饋人情的東西。
待我們長大離開農村時,父母親已經年老。當時的農村條件還很落后,吃水要從老遠的塘里挑回,好一點的食品還要到十幾里路的鎮上去買,靠的都是雙肩與雙腳,這對于年老的人是不方便的。我們姐弟就想讓父母親到城市生活。可是,母親不同意。理由是,她在自己的家鄉能得到大家的尊重,活得有面子。到了城市里,怕是城里人瞧不起她是鄉下來的,即使日子過得輕松,沒了尊嚴心里會難受。
就這樣,母親放棄一直就羨慕的城市生活,堅決留在鄉村里。母親所講究的自尊,也確實讓她的人生獲得了尊嚴。比如,哪家小夫妻吵架了,家人無論怎么都勸不了。這時候,就有人請她前去。如果是那妻子要強,母親就對她輕輕巧巧地說:“古人說,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嫂子少說兩句啊,給男人一點面子,人家會夸你是好嫂子的。”
過后,母親又說那丈夫:“哥哥是男子漢,好男不與女斗,才是大丈夫,讓老婆一點不是孬人啰!”
其實,從我母親踏進那小兩口的家門,吵架就立馬停止了。因為這位受人尊重的老人來登門,他們自己也有了面子。那位妻子不再吱聲,立刻泡茶招待起來客。
“做人不能為了私利丟了顏面,寧可餓死也不能去偷偷摸摸。人如果沒有骨氣,一生會被人瞧不起的。”等等,這是母親的口頭禪。相信聽到的人,都有感觸。
生活在鄉下的母親,精神上是愉悅的。鄉親們有空都會圍到她身邊,小伙子幫忙挑水,小菜也有人幫忙種。她每日里把幾個水瓶燒得滿滿的,以備鄉親們隨時來喝茶。我那“百無一用”的書生父親,有老爺子們陪他談古論今。可以說,這是他們人生里最為溫馨的一段時光。
在母親去世的多年后,我們從城市里捧回她的靈盒,準備在家鄉的后山上下葬。那時,我的家鄉已經沒有一位血脈親人了,一切后事都承包給了別人料理。
沒想到的是,我們喚作老哥的村民組長說:“她老人家是德高望重的人,不能這樣上山,我們要用轎子把她抬上去。”老哥找來大木躺椅和四個小伙子,抬著母親的靈盒,歸葬在她的長眠之地。
通過這件事情,我深深覺得,平凡的母親,以她的一言一行,是多么有尊嚴地活在鄉親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