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車子直接將我們帶到天寧寨。這個闊別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是潛山老城東南的一塊高地。今天走在天寧寨上,是熟悉與親切中帶點神秘。
漫步中發現,市里對天寧寨的文化承載是重視的,所有的大樹名木都置以標牌。只是看過這些牌子發現,寨上的樹齡最多也就一百多年,沒法與天寧寨那久遠而豐富的內涵相比擬。看來,循著潛山那悠遠的歷史文化脈絡,以天寧寨為基點與視點的各種沉淀,確實有太多的想象空間與大量的工作要做。
且不說此前的考古發現,天寧寨上的新石器文化遺存,與距此不遠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薛家崗6000多年的文化遺址一脈相承,單以文字記載的天寧寨歷史,就可以將腳下的這塊城中高地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皖國、皖山、皖水與皖城。可以想象,那時的天寧寨,立于古皖城一隅,是古方國的政治中心,其四周的通道,自然地彰顯著一方政權的威嚴與皖城人志存高遠的追求。
而真正讓皖城出名的,還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名人效應。一是家住皖水西岸焦家坂的焦仲卿,在廬江郡治所的皖城里當差,娶了皖水東岸劉家山的姑娘劉蘭芝為妻,但因焦母跋扈與劉家兄弟相逼,迫使恩愛的焦劉二人只得黃泉再執手,用忠貞不屈的靈魂譜寫了愛情絕唱《孔雀東南飛》,留下了為世人所景仰的華山孔雀墳。二是那時皖城的望族喬公,育有絕代雙嬌大喬與小喬,戰亂歲月里,得以分別嫁與孫策和周瑜,演繹出家喻戶曉的美女配英雄的故事,那個當時映照二喬梳妝的胭脂井至今尚在。
之后的五六百年,皖城的繁榮似乎是由宗教文化記錄的。潛山現存的太平塔始建于晉,是安徽省境內最久遠的古塔。舊志記載,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閣、石華表等。顯然,那時的太平塔所在,是塊佛道共享之地。無獨有偶,距此十多里路的谷口鳳形地帶,當年同樣是佛道共興。
宋代應該是皖城最為繁榮的時期。由于舒州及后來的安慶府府治所在,引得一大批仁人志士駐足。一方面,他們都被潛山的自然風貌與人文魅力所吸引,留戀不已,心結重重;另一方面,他們也以自己的思想品格與文化光輝,將潛山點染得多彩多姿。“石牛古洞”的摩崖石刻,以其火成巖的堅硬與持重,清晰地記錄了那個星河璀璨的年代。而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無疑是眾星中最為耀眼的,他們與潛山都有不解之緣。
最早到潛山的是王安石,那時,他是而立之年的舒州通判,可謂躊躇滿志。他在“舒臺夜月”研讀之余,也有暢游石牛古洞的“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的閑情逸致。
隨后來到潛山的是黃庭堅。四十年前我在野寨中學讀書時,經常翻越學校的石砌圍墻,到“石牛古洞”觀看那活靈活現的摩崖石刻。語文老師說,石刻近半是宋代留下的,當年黃庭堅經常來舒州看他在此為官的舅舅,游歷了天柱山的眾多景點,十分留戀石牛古洞,常在谷口的“山谷流泉”石刻處讀書,留下了一系列佳作,發出了“余家潛山,實為名山福地”的感慨,并以“山谷道人”為別號。晚年的黃庭堅曾被宋徽宗啟任舒州知州,不知為何,他推辭未就。
蘇東坡比黃庭堅年長八歲,曾為黃庭堅之師,他雖知潛山較早,但來潛山的時間要比黃庭堅晚二十來年。那時的蘇東坡已飽經人間滄桑,處在尋求歸隱的遁世狀態。他在詩中寫道:“少年相別老相逢,月滿潛山照肺胸。恩錄破除仙錄在,世緣消滅道緣濃。”而在另一首詩中,他則明確表達了萬里歸來、卜居潛山的心愿。遺憾的是,蘇東坡北歸時,雖朝廷任命他為舒州團練副使,但未能赴任就隕落常州。
曾繁榮一方將近兩千年的皖城,應該衰落于南宋末年的安慶府治的遷出。這是當時國家政治經濟重心轉移及抵御戰亂的需要。政權所帶走的不僅是史書所載的皖城磚石,關鍵還是與政權密切關聯的人才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濟命脈。更有宋末元初,不屈的潛山人在地方首領劉源的率領下,集結十萬軍民于野人寨等處頑強抗元十多年,其間反反復復的拉鋸戰,難免使皖城周邊生靈涂炭,加上元朝統治方式的暴戾,以及后期的農民起義與瘟疫,給皖城經濟社會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以致出現余秋雨先生筆下所謂的“寂寞”。
是明朝的洪武之治,才讓皖城逐漸恢復生機。今天的潛山人,大多是明朝初年從江西“瓦西壩”移民的后代。我家亦是如此。家譜表明,我輩在潛山已是第二十一代。明朝以后,潛山離開了政治旋渦,回歸了山水田園的寧靜。作為一個較為偏僻的小縣,人們按照“家要富,養豬紡老布”與“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樸素生活理念,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讀生活,元氣一步步重回,以致有了徐家青樓、大馬莊、占莊老屋、楊家祠堂等有名宅第;有了老徽調潛山彈腔、琴鼓書說唱、《十二月花神》樂舞、龍獅燈會、黃梅調等文化場景;也有了日后的程長庚、張恨水、范苑聲、韓再芬等近現代名人。
不知是從什么時候起,人們把皖城改稱為梅城的。今天能查到的資料是說城內的人愛植梅花,故稱“梅城”。我最早記憶的梅城已是半個世紀以前,清晰記得,城中有標志性的太平塔、東門鄉、四牌樓、天寧寨、西門塔與南門湖。那時的街面大多是木結構的門面房,街道為石板或土石路面。印象深刻的是,西門塔的基礎磚石被人挖走不少,以致古塔將傾,不久真的轟然倒下;南門湖滿是蓮藕,而開出的荷花都是白色的,清香撲鼻,不少人摘取寬大的荷葉,翻過來戴在頭上防曬防雨。父親說,這便是雪湖,湖里生長的是鼎鼎有名的九孔十三絲“雪湖貢藕”,表皮嫩白,味道脆甜。
面對潛山如此長遠與深厚的歷史文化沉積,要做好相關歷史文化景觀的投資修復,難度自然不小。為此,市領導下定決心,招大商,引大智,改造舊城,恢復經典,傳承歷史,留住鄉愁。這當然是十分必要與正當其時的正確決策。
此時,站在天寧寨上,追昔撫今,思緒難平。但我相信,有各方實力的匯集,假以時日,這里定會實現歷史與未來的共愿。那時的天寧寨,才算得是新時代古皖大地上幸福吉祥的“天寧之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