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我收集了不少名家的簽名書。偶爾打開一本新買的書,發現居然有作者的簽名,那一瞬間的感覺的確有些奇妙。
有一段時間,遇到一本價格不是太高的簽名書,也會順手買回來。當然,這些簽名書的作者往往都沒有太大的名聲,或者比較小眾。
《80年代中國新詩創作年度概評》,作者朱先樹,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印數2200,在當時絕對是太少了。查了一下,朱先樹先生是著名詩歌評論家,1940年出生,四川省富順縣人,1965年大學畢業分配在中央文化部藝術局工作,1972年調入商務印書館當編輯,1978年調入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工作,擔任過編審、編輯室主任等職務。由于在《詩刊》社工作,對于全國詩歌創作的總體情況的了解,應該比其他人要全面一些,每年一篇總結性文字因此有了很好的基礎。翻看這本書,讀著那些熟悉的詩句,心里有一種久違的悸動。我知道,那是屬于青春的記憶,在刺痛我的神經。
這本書是朱先樹1994年10月簽送給曹子西的。曹子西當時應該是北京市某文化部門的官員,后來任《北京通史》的主編,他們之間有交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在買《行走的中國》這本書時,并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是什么,甚至想當然地以為它或許是一本游記類的作品。當然,我更不知道張勝友是誰,盡管感覺這個名字有點眼熟。當我打開這本書,我才發現,作者是一位何等了得的人物。
張勝友,福建永定人,1977年29歲時考上復旦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后,在《光明日報》從記者做到作品版主編,后來轉入出版界,先后任光明日報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作家出版社常務副社長、社長、總編輯,創造了一系列驕人業績。他1972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從事報告文學和電影、電視政論片創作,撰寫電影、電視政論片24部,據說他的《力挽狂瀾》《十年潮》《歷史的抉擇》等謳歌中國改革開放的政論片及《飛到聯合國總部的神奇石塊》《閩西石榴紅》《世界大串聯》等作品匯編入大、中學語文教科書;先后榮獲20多次(項)文學大獎。這本《行走的中國》,就是他電影、電視政論片解說詞專集。
這本書2009年6月出版后,張勝友就簽名送給一位叫魏斌的先生,而據我猜測,他極有可能就是央視著名導演、紀錄片頻道總監魏斌。
買《丹青十字架——韓美林傳》,理由無非兩點:它是韓美林傳記,而韓美林是在安徽工作過的畫家;它有李存保的簽名,雖然我不能確定李存保是不是寫《高山下的花環》的那位,本書是不是他的作品。書買回來了,封面上寫著茅山、光明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扉頁上則有李存保、王光明的簽名。查了一下,茅山還真是李存保的筆名,王光明是山東作家,他們兩人合作的作品不止這一部,報告文學《沂蒙九章》影響很大。這本書是送給“牟云女士”的,如果沒有猜錯的話,她極有可能是總政歌舞團的一級演員牟云,他們都是山東老鄉。
寫到這兒,我發現有個問題:為什么這些受贈者會把這些書丟棄了?是這類書的確太多,還是這簽名書本身有問題?這其實也是我為什么不愿意從網上購買名家簽名書的原因所在:利益之下,必然假冒充斥,這幾本書價格基本平和,那些動輒好幾十、一兩百甚至更多的簽名書,還真不是買不起,而是不敢買。
說白了,簽名書首先是書,是要看的,升值這塊不要太奢望,是否有人會買,是否有人相信,都是問題。因此,不必太當真,遇著了,買一本;遇不上,也不失落,隨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