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棟樓前都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讓車輛停放更有序;建立四方議事協商機制,讓小區“揪心事”在協商中化解;以墻繪、浮雕、照片墻等形式還原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文字,讓平凡的小巷變身為“文化巷”,更有歷史韻味。6月10日上午,肥西縣上派鎮開展城市社區文明創建觀摩活動,上派鎮中心組全體成員、15個城市社區書記以及上派鎮相關部門走訪觀摩了包含安置小區、背街巷道等在內的7處地點,在觀摩中交流先進做法,在比學趕超中尋求突破,力爭提升城市品質,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平凡小巷變身為“文化巷”,小區品質提升
6月10日上午7時,觀摩組走進金星和園一期,小區內道路干凈整潔,機動車、非機動車停放有序。金星和園一期2007年交付使用,2018年7月由社區接管物業管理,在文明創建督查中,存在著綠化缺失、電動車飛線充電、亂停放等問題,金星社區逐一銷號整改,補種草坪6000平方米,還栽種了2000株月季花,同時打造消防安全樓道文化。對于亂停放問題,社區重新劃出車位,擔心電動車亂停放,就直接在每棟樓單元門前劃出非機動車位,引導居民在車位內有序停放。“現在大家不再把電動車隨便一停了,車子都有停車位。”站在自家樓棟下的魏女士說,文明創建以來家園變美了,“我們住著也更舒心了。”
小區環境大變樣,背街小巷也給了大家很多驚喜。在古埂文化巷,觀摩組首先看到了古色古香的的古埂記憶文化墻,因臨近有著四千多年文化歷史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古埂崗,古埂文化巷還利用浮雕、照片墻、藝術標牌等多種表現形式,對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文字及生活形態進行還原,展示新石器時代的風俗習慣及文化藝術等時代特征。此外,巷道里還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廉政文化宣傳畫,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交相輝映,彰顯了古埂文化巷的獨特氣質。
創建議事協商機制,小區事小區議
走進濱河家園小區亦是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仲夏季節,小區里綠意盎然,樹木都修剪整齊,草坪上綠草如茵,車輛整齊停放,廣場上居民健身聊天,怡然自得。
然而一年多以前,濱河家園完全是另一幅模樣。據肥光社區黨委書記卞芳介紹,濱河家園一期有住房1064套,居住了4200多人。居民構成除了回遷安置祖居戶、買房戶以外,流動人口占大多數。
“以前小區里有亂擺攤、群租房擾民、高空拋物、亂堆亂放現象。”2018年12月,肥光社區接收,在濱河家園實行社區+物業管理模式,組建濱河家園物業項目部,規范保安、保潔隊伍,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加大基礎設施投入。
“我們建立了四方議事協商機制,實行‘提議辦評’模式。居民代表收集居民問題,根據問題設定議題,居民代表、社區、物業、第三方社會組織定期召開四方協商會議,共同商議確定下一步治理問題清單,由社區、物業具體負責,居民參與、協助、監督問題落實,最后召開會議由居民代表進行評議,對問題解決情況進行測評,與物業人員績效掛鉤。”卞芳介紹道。四方議事協商機制,既發動了居民自治熱情,也監督了物業管理工作,讓小區的“揪心事”在協商中解決,讓文明創建真正創進百姓心中,形成日常行為習慣。
目前,通過議事,濱河家園小區建設了非機動車停車棚,地面90%的機動車都進入地下車庫,小區面貌也發生了巨變,“這也就一年多時間,我們小區完成了從‘回遷房’到‘商品房’蝶變,我們業主們都要笑醒了。”居民李躍林在朋友圈為肥光社區的“大刀闊斧”點贊。
當天上午,觀摩組一行還走訪了工商小區、安全巷、食品小區、涼亭小區、四十埠家園、泰來尚品菜市場,從整治提升、市場管理等多方面交流文明創建先進做法,“我們既要到問題集中的地方,也要到創建管理先進的地方,在對比中,找到問題癥結,學習先進做法,切實做好文明創建工作。”一上午的觀摩結束后,上派鎮黨委書記翟榮勝說道。(張琳琳 李強 顏安 周夢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