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安徽網(wǎng) ?

季宇:廬江“淮軍將領遺存”調(diào)查散記

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鏈接、轉(zhuǎn)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隨著疫情緩解,出行解禁,安徽省報告文學學會組織了一次赴廬江開展“淮軍將領遺存”調(diào)研活動。我對淮軍的歷史一向有興趣,曾寫過《淮軍四十年》《淮軍》等書,對這樣的活動當然興致頗高。廬江是“淮軍將軍縣”,曾涌現(xiàn)了劉秉璋、吳長慶、吳贊成、潘鼎新和丁汝昌五大督撫,其中劉秉璋、吳長慶、潘鼎新和丁汝昌都是與劉銘傳同一時期的晚清愛國將領,在抵御外侮、保家衛(wèi)國方面做出過重要貢獻。

廬江“淮軍將領遺存”分布較廣,散落于8個鄉(xiāng)鎮(zhèn)11個村落。其中保存、恢復最好的要數(shù)吳武壯公祠。該祠位于廬江縣東大街,始建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是為紀念吳長慶所建的專祠。吳長慶是淮軍著名將領之一。光緒八年(1882年),他臨危受命,跨海赴朝,平息了朝鮮內(nèi)亂,挫敗了日本侵略圖謀。此后率部駐扎朝鮮,為朝鮮穩(wěn)定、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受到朝鮮人民的愛戴。在其逝后,朝廷謚武壯,準于敕建專祠。據(jù)說,吳長慶的專祠全國有八個之多,廬江的只是其中之一,后來文革中遭破壞,直到1987年恢復重建,現(xiàn)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武壯公祠占地2000多平方米,由照壁、門樓、庭院、廊廡、廂房、寢室、祭殿等部分組成,照原樣恢復。專祠內(nèi)陳列部分吳長慶生前遺物。一些匾額內(nèi)涵豐富,頗值一觀。享堂匾額為“四國是皇”,語出《詩經(jīng)·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東征,四國是皇。”意為吳的功績可與周公平定四國相媲美。祭殿門前匾額為“勛追定遠”,同樣對吳評價甚高,把他比作平定西域的定遠侯班超。此外,祠內(nèi)還有一些高官名流題贈的匾額楹聯(lián)等,除了李鴻章的對聯(lián)“袍澤漸凋零,仗劍有誰憐我老;鼓鼙太悲壯,登壇猶悔用公遲”外,還有袁世凱題的“愴懷袍澤”匾額,懸于武壯公塑像左側(cè),十分醒目。袁世凱當年落魄時投靠吳長慶,由吳一手提攜起來。如果沒有吳長慶,也許就沒有后來的袁世凱。因此,袁的題字對吳充滿敬意。

據(jù)廬江縣文聯(lián)主席王升先生介紹,吳氏四代在廬江都有遺存。當年他曾任縣文化局長,對此相當熟悉。吳武壯公祠拆遷也是他談成的,所費32萬元。現(xiàn)在該祠不僅在國內(nèi),在國際上亦有影響,每年都有韓國游客前來參觀。他還說到一件事,當時有人找他,出售吳長慶手札數(shù)十件,價格3萬元,十分便宜,但由于無法出賬,只好放棄;現(xiàn)在別說3萬,就是30萬也找不回來了。提及此事,他至今懊悔不已。

吳長慶故里在廬江樂橋鎮(zhèn),位于岱鰲山下。這里是魚米之鄉(xiāng),物產(chǎn)豐富。尤其是岱鰲山迥異于皖中諸山,有南方山川之靈秀,被譽為“廬江小桂林”。樂橋鎮(zhèn)黨委書記陳迎春對我說,岱鰲山形成與地殼運動有關,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不少海底貝殼等。陳書記來樂橋鎮(zhèn)工作已三年,對文物保護和開發(fā)十分重視。這次調(diào)研活動便得到了鎮(zhèn)上大力支持。吳氏家族在樂橋的生活遺存有多處,其中包括吳氏祖祠、吳廷香墓等。吳廷香是吳長慶的父親,當年辦團練,戰(zhàn)死于廬江。吳廷香死后葬于祖墳。文革中吳氏后人為防他人破壞,將墳山掩埋,秘不示人,以至于長久以來吳廷香的墓在何處一直是個謎,直至不久前才被找到。聽說我們一行要來調(diào)研,村人特地在荊棘雜草叢中辟出一條小路,順著小路來到一處土坡,只見土中挖出一個半米深的坑,吳廷香的墓碑就在坑內(nèi)。一村民拎來一桶水,洗去墓碑上的泥土,上邊的字跡清晰可見。據(jù)說我們走后,村民還要將墓碑重新掩埋,以便加以保護。

吳廷香墓還算幸運,被保護下來,但有些遺存卻沒那么走運。如潘鼎新墓就損毀嚴重。潘鼎新,字琴軒,淮軍名將,曾任湖南巡撫和廣西巡撫,中法戰(zhàn)爭期間,他赴越抗法,指揮調(diào)度,多次負傷,為擊退法軍立下戰(zhàn)功。后因蒙冤,革職回籍,直到死前才賞還原銜。離開越南(時稱安南)時,他曾有詩云:“兄弟一軍歸故里,河山百戰(zhàn)送蠻夷。”表達了喜憂參半的復雜心情。

潘鼎新故居原在廬江縣郭河鎮(zhèn)舒拐村(原廣寒鄉(xiāng)),現(xiàn)劃歸舒城,但他的墓地仍在廬江境內(nèi)的冶父山鎮(zhèn)明圣村。據(jù)說,潘鼎新看中此處,蓋因此處風水極佳,周邊有小李山、冶父山和高臺山環(huán)抱,風水上稱之為燕窩地,潘墓建于燕頸處。光緒十四年(1888年),潘鼎新辭世后,即葬于此地,為夫妻合葬墓。1958年平墳時,潘墓被毀。當時挖開墓時,發(fā)現(xiàn)尸體完整,尚未腐爛,村民駭然,于是架柴焚燒,棺材板打成水車、斛桶、門板等,附屬設施當作挑河石等,據(jù)說墓碑尚存,沉入村中河水中。

此外,村中還依稀可見一些殘破的石件等,均為墓葬遺物。如不加以搶救,就連這些遺存恐怕也會蕩然無存。不過,總體來看,廬江縣近年來對淮軍遺存的保護正在逐步重視加強。從我們考察的11處遺存看,大多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已經(jīng)得到恢復或正在恢復。如萬山的劉秉璋墓、石頭鎮(zhèn)的丁汝昌故居等,都已建成,而正在修建的劉秉璋紀念館也接近完工。

劉秉璋是廬江淮軍將領中功名最高、職務最高的一個,進士出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出任過四川總督。中法戰(zhàn)爭期間,他指揮了著名的“鎮(zhèn)海之役”,挫敗了法國遠東艦隊的進犯。該艦隊司令孤拔乃法軍名將,在此役中負傷,不久死于澎湖。當然,法國至今不承認孤拔是因鎮(zhèn)海負傷而死,學界對孤拔的死因也一直存在爭議,但這一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鎮(zhèn)海大捷粉碎了法國無敵艦隊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而時任浙江巡撫的劉秉璋指揮有方,自然功不可沒。如今的鎮(zhèn)海戰(zhàn)役勝利紀念館,進門大廳就有“劉秉璋蠟像”,足令皖人自豪。

劉秉璋是儒將,官聲很好。他與潘鼎新是親戚,年幼時兩人結伴進京趕考,家里派一個姓葉的仆人用小推車推他們進京。小推車上一邊坐一人,千里迢迢,風塵仆仆,歷經(jīng)數(shù)月始達京城。由于這個仆人每天天剛蒙蒙亮便要催促兩位少爺起身,后來便有了“葉蒙蒙亮”的綽號。再后來,劉、潘兩人都做了巡撫。于是葉某便到處吹牛,說自己一車推出了兩個巡撫,這倒也是事實。劉秉璋去四川赴任時,念其功勞,將其帶往四川,哪知葉某自恃有功,放任自己,造成不良影響。劉秉璋得知,便將其送回老家。葉某憤憤不平,到家后發(fā)現(xiàn)劉秉璋替他蓋了房、買了地,才算理解了劉的良苦用心。

廬江劉秉璋紀念館,又稱劉氏宗祠,位于礬山鎮(zhèn)劉墩街道中部。我們到達時,該項目負責人劉峻(劉氏后人)老遠就迎出來,一邊帶我們參觀,一邊詳加介紹。劉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間,1861年遭太平軍燒毀,1870年由劉秉璋捐款重建。后幾經(jīng)變遷,此地成為劉墩小學。為了盡早恢復劉氏宗祠,縣政府早在2009年便拿出200萬元遷走劉墩小學,交由劉氏后人重建,后因家族矛盾,工程受到拖延,預計今年10月可以峻工。劉氏紀念館建成后,將與吳長慶紀念館和丁汝昌紀念館,一起成為廬江淮軍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環(huán)巢湖旅游景點之一。

四天的調(diào)研很快就結束了,但此行收獲頗豐。最后一天,我們夜宿實際禪寺,在那里舉行了座談會。會上大家踴躍發(fā)言,提出許多建設性的建議。我一直認為,旅游除了觀景、休閑、享受美食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了解當?shù)氐臍v史文化。記得多年前去俄羅斯,游覽普希金決斗處,興致勃勃前往,到了一看不過是個平常的樹林,啥也沒有,但卻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游人趨之若鶩,這就是文化的力量。這些年,我也算去過國內(nèi)外不少地方,有的地方由于歷史文化資源缺乏,不惜造景、搶名人,以及編造故事來吸引游人,而我們身邊有這么多資源,如不加以保護利用,豈不惜哉?


新安才匯云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万盛区| 于都县| 武城县| 台南县| 岳阳市| 张家川| 衡阳市| 岳阳县| 横山县| 南昌县| 崇义县| 弥渡县| 房山区| 西乡县| 确山县| 南昌县| 永宁县| 合作市| 南乐县| 讷河市| 文山县| 南澳县| 花莲县| 水富县| 永定县| 崇州市| 德钦县| 方山县| 邓州市| 鄂州市| 长岛县| 大余县| 陵川县| 平利县| 巴塘县| 祁连县| 商南县| 东城区| 紫金县|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