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wǎng)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wǎng)”,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初夏時節(jié),黃瓜算是鮮物,一根根細長碧綠,頂著黃花,帶著尖刺,擺在菜市的小攤上,很容易“絆”住主婦的菜籃子。飯桌上,黃瓜最家常的吃法是涼拌,這道菜若想做好,一定要挑得好原料,化妝技術再高超,也不能把無鹽女弄成七仙女,食材的好歹,決定一道菜的成敗。以我?guī)资戤斨鲖D的經(jīng)驗,首先,黃瓜還是青肉的好,白肉黃瓜沒有果香;其次要嫩,一定要挑頂花帶刺的買。
吾鄉(xiāng)的涼拌黃瓜,通常叫做“拍黃瓜”。“拍”這個字很傳神,洗凈的黃瓜橫躺在案板上,手里的菜刀,啪的一聲拍下去,手起刀落,刀落瓜裂,再刀刃朝下將其斬成數(shù)段,盛到小盆里,撒點鹽,澆上生抽和醋,投以蒜泥,再淋點芝麻油一拌,就好了。講究點的,還可以放點紅椒丁,這樣盤子里色彩斑斕,千里鶯啼綠映紅,更勾人食欲。拍黃瓜是要有點內(nèi)功的,力氣大了拍得稀爛,沒看相,也不好下箸;力氣小了,瓜心不破,調(diào)料不能入味,能拍得皮不碎而心碎,面不改色而肝腸寸斷,方為最佳。達到這種境界,究竟要用多少牛頓的力,如何用力,就全靠主婦們的“武功”修為了。
資深吃貨汪曾祺老頭兒,手下有一道名菜——扦黃瓜皮。把黃瓜切成段,然后從外到內(nèi)用刀旋轉著切成細條,再把那條兒一圈圈擺在盤中,澆上料汁即成。這種方法我試過,精則精,卻失了黃瓜的清香,因為他配的料實在太多,不算鹽,就列出了九味。胡椒、味精等,我做菜向來不用的,尤其黃瓜這樣的時鮮,咋忍心讓它與味精為伍呢?他把黃瓜心棄之不用,我也頗覺得可惜,嫩嫩的黃瓜心嚼在嘴里,又滑膩又清香,一粒粒瓜籽兒纏綿舌尖,那種感覺,多美好!
夏日里,酒宴上,一盤拍黃瓜必不可少。小飯店里可以拼盤,三五好友小聚,甫一落座,就會朝店小二喊,上個素拼走著!所謂“走著”,就是先喝上。炒菜燒菜來得慢,涼菜是現(xiàn)成的,先端上來下酒,走幾杯。所謂素拼,通常是拍黃瓜、煮花生米和涼拌金針菇的組合。拍黃瓜是很宜于下酒的,喝一口酒,夾一塊黃瓜,咯吱咯吱地嚼,又脆嫩又鮮香,怎一個“美”字了得。
大飯店里的涼拌黃瓜,通常像汪老那樣整得太精細,料放得太多,村姑被濃妝艷抹一番,原本的清純可人都不見了,宛如大觀園里用十幾只雞來配茄子的一道菜——茄鲞,讓那么熟悉茄子的劉姥姥,都分辨不出味兒了。倒是還有一種原生態(tài)的吃法,把黃瓜斬成一段一段的,直接用盤子端上來,配一碗甜面醬,蘸著吃,食客戲稱為“黃段子”,倒也頗受歡迎。我覺得,那碗甜面醬大可不必上,黃瓜直接拿過來嚼,才不辜負黃瓜的本真滋味。
夏天到來,身上的肉肉怎么也藏不住了,無奈,我只好啟動了自虐的減肥模式,原來每天晚上的稀飯也撤了,拍黃瓜也撤了,改成一盒酸奶加一根黃瓜。黃瓜用刮皮刀噌噌幾下去掉皮,手持瓜蒂那端,大快朵頤,吃得豪情萬丈快意恩仇。親愛的黃瓜啊,希望你能快點帶走我的脂肪,把我從油膩的中年婦人,拯救成楚腰纖纖的窈窕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