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初夏,從山里帶回一束栗花。幾個孩子圍上來,睜大驚奇的眼睛。
“像毛毛蟲。”
“像狗尾巴草?!?/p>
“像洋娃娃的麻花辮子,松松軟軟的。”
他們都只是五六歲的孩子。
栗子花就是開成這樣的。
在東西溪鄉的月亮灣散步時,和孩子們一樣,我被那些開得蓬蓬勃勃的栗子花吸引。庭院、路旁、山坡,栗樹多極了,擠擠挨挨的枝葉間,一簇簇栗花映入碧空,真有氣勢。夜暮降臨,月光如水,栗樹的枝葉婆娑搖曳,送來陣陣涼意,讓人覺得山中歲月情趣無窮。
栗樹皮實,與山中其他嘉木比起來,枝干與葉子粗粗笨笨的,實在算不上美,然而,它卻有一顆隱藏在堅硬鎧甲中的甘甜之心。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栗的梵書名篤迦,種類多,九十月間成熟。此時行走山林,會碰到許多帶刺的果球,有些果球是自動炸裂開的,有些是被踩踐開的,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時刻:裂開的刺窩里圍坐著一顆顆栗寶寶。
栗與桃、杏、李、棗并稱五果,吾愛此物尤甚。秋天的月亮灣小鎮,賣栗子的多了去了,菜市、路邊、家門口,都是,用麻袋或者筐籃裝著,圓潤飽滿,色澤誘人。幾塊錢一斤,質好,價廉,遇見就不免一買再買。其實栗子不好儲存,我之所愛,在不易得。因為我的家鄉不產栗子。
栗子的吃法很多。新打下來的栗子嫩、脆,但是栗殼難剝。我祖母剝栗子,先切個口,再用開水焯,就容易多了。風干的栗子比生栗子好吃,肉質細密,清甜中帶有幾分韌勁。有人統計《紅樓夢》中寫了一百多種食品,有的還細致闡述了某種食品的制作方法。書中有一回,寶玉為李嬤嬤吃酥酪一事發脾氣,襲人打岔說:“我只想風干栗子吃,你替我剝栗子?!崩踝颖臼秦毭袷称罚肓速Z府這樣的富貴人家,“格”就高了。這至少說明,賈府里栗子常有;賈府里的公子小姐們,喜歡吃栗子。至于栗子的來歷,書中沒有交代,留給愛琢磨的紅迷們去探究。
吃熟栗子較多,以糖炒栗子為最。糖炒栗子據說始于宋代。用砂置鐵釜中,加以飴糖置火上炒熱,栗投其中翻炒,熟后栗殼呈紅褐色,去殼后果肉金黃,入口,松、軟、香、甜。《燕京歲時記》記載:“十月以后,則有栗子白薯等物。栗子來時用黑砂炒熟,甘美異常。青燈誦讀之余,剝而食之,頗有味外之味?!?/p>
我小時候吃過一次栗子,是鄰居英子的姑媽從山里捎來的,大約是野生的,只有蠶豆粒那么大,烀熟的,只能連皮帶殼地大嚼。放學路上,幾個小女生丟開斯文,滿口栗殼卻還是嚼得有滋有味。那時候,栗子是稀罕物。這種野栗子,現在不大見到了。
安徽畫廊與我工作的地方僅一箭之地,隔壁有家“大佬侉炒栗子”,專賣大別山糯栗,守店的是個花白頭發的老人,兒子有時來幫忙。他賣的栗子個頭勻稱,栗殼油亮,生意頗不壞。過去支在店門口的鐵鍋早不用了,升級為機器加工,他說一天賣幾十斤是常事。大佬侉炒栗子加糖與蜂蜜,糖與蜂蜜炒熱后膠著于栗殼表面,栗子很受看。而且他賣的栗子,即使你閉上眼睛抓個二三斤,也挑不出一顆帶蟲眼的。
有個成語叫“朝三暮四”,我曾講給幼童時期的兒子聽。兒子說,猴子吃的一定是栗子,它們把七顆栗子吃完了,一天就過去了?!俺核摹弊屛蚁肫鸱▏骷依狻ささ脑⒀浴盎鹬腥±酢钡墓适隆?/p>
酒店里有一道養生菜,取名“五谷豐登”。栗子與山芋、南瓜、玉米、山藥、花生、紅棗、荸薺等物,放籠屜里蒸熟,竹篾蒸籠里箬葉鋪底,蔬果有香。
栗子燒雞是酒店的名菜,家庭聚會時我總會燒它一回,承蒙親友喜愛。家常做法不外是雞塊入油鍋武火煸炒,加料酒、蒜姜、生抽、醬油,糖鹽少許,出味后倒入板栗,水淹沒,文火再燜半小時,裝盤前大火收汁,撒香蔥花。我記住父親曾說過的話,栗子燒雞一定得用當年長大的筍公雞。但我會放幾粒干辣椒,筍雞的鮮,栗子的甜,干椒的辣,融在一鍋里,風味殊佳。栗子燒雞中秋前后吃最是地道。栗子冷藏,味則遜矣。
栗子蒸咸鴨、蒸咸鵝、煨咸豬腳,味亦甚美?!皶兪诚鹄?,暮棲木上”已成為遠古的神話。衣食豐足的年代,栗子吃樣繁多,端午有售栗子火腿粽,中秋可吃到栗蓉月餅,栗子磨成粉可制成各類點心,比較知名的是天津栗子羹,北京稻香村似乎制有一種栗蓉酥餅,為時尚人士所愛。
比較有意思的是《本草綱目》記載的一則趣事。蘇轍有詩:“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碧K子由患腰腳無力病,久治不愈,山翁聞之,請其以袋盛生栗懸干,每旦十余顆,連服數日。果然靈驗,蘇轍于是寫了上面這首詩。
日本寂然法師有和歌:“大原鄉里秋色濃,峰下栗子落庭院?!比绱丝磥?,中國雖是栗子的原鄉,國人喜愛,外國人亦喜愛。